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容佛排佛思潮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盛行,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宗派,它们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在思想论坛上也展开了探讨、论辩,给我们留下了关于理论思维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 佛学的宗派及思想异同
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有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分派,到隋唐时期已经进入固定宗派的新时期。
一.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佛教发展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南北佛学得到进一步融合。使之佛教实现了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文化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在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适应过程中最终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蕴含中国传统精神风貌和特征的“中国佛教”。
(一)佛教自身的发展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一方面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的排斥,一方面又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不断的交融。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主动迎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并且加以融合吸收,甚至有时可以改变自己的特征以适应中国社会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佛教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佛教的繁荣构成了隋唐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中国化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思想理论方面,佛教的中国化表现为方术灵异化,这主要是受到黄老神仙方术的影响;佛教的儒学化,儒学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主流,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一方面儒家的伦理名教对佛教的妥协与退让,另一方面,儒教人文精神与佛教心性说的相互融合吸收;佛教的老庄玄学化,其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初传之时,汉译佛教从一开始就借用了许多传统道教的术语,甚至用道教思想去理解佛教,来引导人们去追求无为境界。
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是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的时期。此阶段,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中国僧人纷纷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佛教宗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时期也是各种佛派纷纷建立的时期,并且不同的佛派会有不同的教义、教规、思想体系,其中又掺杂了儒、道教的思想内容和方法,这些宗派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二)统治者政策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的发展是与统治者的支持分不开的,与统治者对儒、佛、道,三者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隋唐五代是一个统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统治者对于宗教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对佛教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采取儒、佛、道三教鼎立的政策。统治阶级出现内部的政治斗争的时候,统治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儒、佛、道其中之一予以抬高或者贬低,这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三教并立的政策是三教相互吸收、融合,使佛教的自身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完善。统治者将自身的利益与宗教的政策紧密联系,一些佛教的派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隋唐五代时期,除少数皇帝外,大都利用佛教来为统治者服务。据记载,隋文帝出生于寺院,其对佛教的扶植是不留余地的。隋文帝统治期间,大修寺塔,广度僧尼,鼓励写作佛经。隋代的佛教的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唐时期历代帝王也十分重视对佛教的利用,客观上推动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发展,使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佛浪潮。此时期,佛教鼎盛的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寺院经济与僧官制度的出现。
二.佛教的派别及思想异同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繁荣发展,修建大量的寺院、佛像,译著出许多佛经,由于对佛经、教义的不同理解,也创建了许多的佛教派别。佛教在这一时期创建派别主要有四宗:
(一)天台宗
也被称为法华宗、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生活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在唐初兴起,中唐以后逐渐衰落。天台宗按照自己的说法,传法世系有“东土九祖”:初祖龙树,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五祖灌顶,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天台宗的建立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需要,也是帝王扶植的结果,还与创建者的积极努力十分不开的。天台宗是在统一南北佛教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文化而建立的中国化佛教的派别,它对佛教的经典和不同的思想学说作出折中,对南北各地形成的不同学风进行调和,对中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加以融通,形成了具有调和性和融合性的教理体系。
该派最重要的特点是圆融。首先,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本宗的“宗经”,提出了“会三归一”的理论。认为,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乘”教义最终都归为一佛乘。此理论把天台宗的教义说成是至上的“一乘”,也为它调和、融合的学说打开方便之门。其次,天台宗还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理论,并将其作为最高的修行原则。止又称定,即坐禅修行。观又称慧,即内心领悟。止观本是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止观被析为两途,佛教的中定慧双开、止观并重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天台宗的整个学说体系都是围绕这止观展开的,强调止观并重,它们的统一是出于内在的圆融互具,如果将其割裂为两端,就既不能修成止,又不能修成观。天台宗理论的确定标志着隋唐时中国佛教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创始人是法藏,主要经典是《华严经》,该宗也因该书得名。因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为“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华严宗是在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该宗的传法世系:初祖法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它以“一真法界”为万法的本原,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其随缘而生。法界即是一真法界,指真如佛性。缘起的各种现象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无碍处于联系之中,因此又称“无尽缘起”。华严宗专门立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门,来说明无尽缘起论。华严宗的无尽缘起论,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最玄妙的,常人难以理解的。但是其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吸引了许多的听众、信徒,其影响也扩大了。
(三)法相宗
也被称为唯识宗、瑜伽宗、慈恩宗,创建者是玄奘和窥基,主要经典是《成唯识论》。该宗在太宗和高宗时兴盛,不久就衰落了。该宗的主要哲学体现在“唯识论”中。唯识又称万物唯识,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识”演变而来的。识分为内识,即最高的精神本体,和人的思维和直观感觉。法相宗认为我是虚无的,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是因为误将我认为是真实的,这是执迷不悟,只有精神本体的内识是真实的,其它是虚假的,这是可以称为是心外无物。
(四)禅宗
禅宗是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其又称佛心宗,主要经典是《坛经》。其因为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成立于隋唐之际,唐末五代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衰落。禅宗的始祖为南印度高僧达摩,五传至弘忍时,分化为慧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神秀为首的北宗。南宗成为正统,在唐代佛教中最有影响。禅宗以不立文字相标榜哲学思想,有两点:空无观,心本体论。弘忍提出守本真心,强调的是自身本身清静,不生不灭,为万物之根本,只要守住这一自性圆满的清净心,便能涅盘,得佛果。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的禅法主要是以《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神秀从体用相即出发,论证真妄二心的一体同源,并强调息妄修心这一“观心”修行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通过观心的修行,可以消除妄、染,显还真、净,了悟本觉真心,既得解脱。所以神秀强调唯观心这一法,才能总摄诸行,是求佛道最省要的修行法。神秀的禅法还重在“息妄”的渐修特色,要求人时刻排除自己的感情欲望,堤防欲望对人心的侵袭。神秀的观心法是主张顿悟的,将顿悟安置在渐修的方便法门基础上。
慧能的南宗强调“直显心性”,注重“顿悟”,人们常用“南顿北渐”,来表明南北禅宗的禅法上的差异。慧能认为,心是指人们当下的现实的每一个念心,心时刻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无妄念即是真、自然,不存在一个可以观、休、拂拭的清净心。慧能主张,真心与妄心都离不开当下的一念之心,起心修证就是妄心有为,失却了清净之心。慧能的南宗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其日后得以更广泛的流传。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它的佛教派别,各宗派的学说不同,但是哲学思辨的特征都是“心性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