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四编>>第二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三节 韩愈、李翱的排佛与容佛
从唐初到中唐,佛教、道教均呈上升趋势,繁荣的发展,而儒学仍然保持传统的思想体系,这很难保持住在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儒家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儒学增加新的思想观念,取佛道之长,韩愈、李翱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唐朝初年的反佛言论
傅奕
唐朝初年的排佛言论主要以傅奕为代表。傅奕(555——639年),通晓天文历数,反对“阴阳数术之书”,并以自己死后的裸葬来表明言行的一致。其曾经多次上书要求废止佛教,并搜集魏晋以来的反佛言论著《高识传》。傅奕的反佛言论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他认为佛教违背了中国的以忠孝立国,以周孔之教育民的宗旨。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法,佛教的传入破坏了儒学的伦理道德,扰乱了民心,他认为佛教的神转移了民众对于皇帝权威的臣服,是吞噬天子独一无二的影响力,是使人民立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是破坏天子圣治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妖孽,在他看来佛教的废除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二是,佛教违背了天地的自然之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旧唐书?傅奕传》)傅奕认为人的寿命是自然原因,贫富则是君主决定的,与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无关。
二.韩愈的排佛与容佛
隋唐五代时期儒学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儒学同佛教的结合,其中一种就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其在反佛的同时又受到佛教的影响,并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创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韩愈的石刻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因其先世居昌黎,故以其郡望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和吏部侍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是《原道》、《原性》、《原人》和《谏迎佛骨表》等。
韩愈是坚决反对佛教道教,特别是佛教,其对佛教的攻击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传统的天命鬼神思想没有明确的立场。
韩愈曾主张以强力禁佛教,即僧尼还俗,烧毁佛经,寺院改为民居。其排佛的言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辨别华夷和强调忠孝来反对佛教的粗俗教义。韩愈从历代的帝王盛衰来评价佛教的实际效果,吸收了前人的反佛言论,说明佛教是外来的,不和中国国情,要统治者加以禁止。他从政治、经济角度批判佛教害国害民;二是以儒学的理论,主要是《大学》为基础,建立对抗佛教宗教哲学的儒学体系。即是韩愈通过学佛教来对抗佛教。韩愈佛教的主要思想体系是他吸收了佛教祖统说的思想虚构出来的。韩愈学说的核心是道统论,所谓“道统”就是儒家道的正宗传授系统。道统的道是以仁义为特定内容的,是儒家的特有主旨。由道统说很自然就引伸出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展开道统说的时候又专门阐述了性三品和情三品。所谓性三品就是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构成性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与性三品相对应的是情三品,构成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韩愈的
三品论
是与佛教观点对立的。佛教认为,性为情所困,情影响见性成佛,主张灭情以见性。
韩愈极力反对佛教,是想维护和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但是韩愈还是不自觉的吸收了佛教中的一些观点。
三.李翱的排佛与容佛
李翱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他与韩愈一样强调道统,其对韩愈极为推崇,也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教,采用的方法是借用佛教的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为宋明理学开启了一条路。
李翱(772——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中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和思想家,曾任过许多官职,其著作是《李文公集》,其中《复性书》最为著名。
李翱从哲学方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他认为以往的排佛未能击中其要害,要真正驳倒佛教,就必须研究明白心性理论,并以《中庸》作为排佛的儒家经典依据。其思想主张的就是复性论,尤其是复性的方法——至诚正思。《复性书》是用来弥补韩愈学说的缺点的。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复性书》)复性即恢复人的纯正本性。李翱认为,人本来同圣人一样具有至善的性,性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善的,然而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有情的迷惑。这一理论是对韩愈三品论的继承。李翱把性与情看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以情、性的表现方式作为区分圣人与百姓的标准。李翱的观点,与佛教的禁欲观非常相似,都认为情欲可导致罪恶。但是他认为,情有善有恶,情与性是不可分离的,认为控制情,佛教则主张灭情。李翱在对性无不善的理论分析后总结:人们必须去掉生活中的情欲,才能恢复本性,即“灭情复性”。他还把《中庸》中的“至诚”作为复性的最高境界。认为人如果复性而达到“至诚”,就会能运用“诚之明”,照明万物的能力,以感应万物。其把复性和知人、知物、知天相统一,这反映了神秘的主观意志。由此可见李翱的复兴说也是将儒佛观点的糅合。
李翱借鉴了许多佛教的相关理论提出人性及复性论,《复性书》就是唐代儒家向佛教借取心性论资源又取得成功的尝试。复性论更多的体现了后起学术的特点,而与唐代思想和学术存在着差别,反映了儒学在唐代后期的过渡性特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