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属于权威群体,扮演着管理者、规划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也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境遇。首先,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对儿童将来发展的作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师看作是儿童美好未来的缔造者,教师成了儿童的父母之外的第二监护人,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其次,现代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仅教师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就包括如下各项:教案、简笔画、钢笔字、好人好事记录、业务学习笔记、自学笔记、班队会记录、家访记录、学生行为规范记录、差生转化记录、特长生培养记录、学困生辅导记录等等,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撰写论文;在教育中,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先定的,教育内容是社会和学科专家指定的,生存目标是教师和家长指定的,一切都是外界赋予儿童的。久而久之,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要做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只懂得学习,只明白分数重要,但却欠缺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自立性。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开始体现了人本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充分重视。但由于某些传统文化因素以及教师观念等原因,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回归仍任重而道远。

    3.师生创造力之匮乏。教育通过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单一培养,造成了儿童的片面发展。于是,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刚上学的儿童问题最多,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却越来越少了,甚至没有了问题。受的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就越贫乏,思想也就愈匮乏,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造成了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向非本真存在状态的跌落和沉沦,即人的异化。在非本真存在方式下,人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被置于与他人相同的地位,甚至可以被任何他人所替换。这种中性的、平均化的、无人称的、不确定的人,习惯于安于现状,民主精神缺乏,创造性缺失,往往对改革持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追求刻板的规范化和效率化,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体自由尊重不足等。结果使教育放弃了培养自由心智的目标,成了一种规训和惩罚的手段。

1  2  3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