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有创造力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由于社会过多地看重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价值,而非将其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看作是培养学生的活动,教师只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是一种育人的工具。这些现象都导致了教师生命活动自主性的缺失,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范行事,在职业活动中失去了自我创造和自我选择。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4.教育剥夺了人的权利和自由。 为了保证升学率,我们的教育希望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有些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外时间的自由交往;我们的教育为了便于管理,将学生“罐装”起来,密封保存,以防止其与外界的“不良因素”发生反应,“影响”其健康成长。出于这种目的,我们不敢把真实的社会生活呈现给他们,我们给儿童的大多是超验的、抽象的、真理性的知识。在我们看来,这种知识是绝对真实的,无须花时间去验证,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确凿无误的真知和人类几千年认识的精华,无疑是走了捷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中的其他人,个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们的教育使儿童空虚的精神只剩下了各种符号和抽象概念,儿童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欣赏美的眼睛与心灵,精神生活日显贫瘠。

    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将教育推入反思的洪流,要求我们直面教育中的各种病理性现象,要求我们对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生发展、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梳理。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以及人们的谈话中,人们希冀它来拯救现有教育的无序局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