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学生评价过程的封闭思维。现时的学生评价往往是对结果的评定,而缺少对过程的监控。封闭的评价用绝对的标准来考察学生,不能关注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忽视真实、有效地记录表明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并不能及时将这些资料呈现并反馈给学生,也不能不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从而,评价不能提出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通过外在的评价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封闭性的学生评价以“短浅的目光”将评价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生活中,不能反映学生生活世界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再次是学生评价主体性的虚假化。在“应试教育”的主导思维还没有被扭转的当下,学生评价仍是“自上而下”的活动。决策者和教师掌握着评价的主动权。他们的偏好决定了评价的理念、标准、方法及内容等各个方面。学生是处于权力最下方的群体,基本没有“发声”的空间与机会。所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是主动、自主地“接受”。只有“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主体性,其实是一种伪主体性。它表面宣扬着主体性的发挥与调动,实质上却在潜隐处消解着主体自主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和意愿。真正的学生评价主体性的发挥要求评价各方摈弃知识、权威与等级意识,给学生真正的选择空间。

第四是学生评价内容的片面性。总体而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学生评价研究对内容的认识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但由于理论创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实之间的时滞因素,现实的学生评价内容仍存在片面化的局限。表现为以知识评价为主,而漠视诸如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科素养、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内容的关照。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