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制课程标准,修订现行大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广泛听取国内知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心理学家、高等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及第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修改而成。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并进行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在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改进中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同时,1999年12月,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依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现行《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3月出版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新大纲强调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过程,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加了选修内容;增加了“数学探索性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等。 (2)组织编写国家的实验教材,开展实验工作 在研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国家组织人员,编写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2001年有关课程的实验正式开始,国家在每一个省建立一个实验区。在实验区进行实验。实施新“标准”的地区,必须进行包括考试制度在内的各种配套改革。目的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材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今后要大力加强的一项工作。因此,要努力形成广大教师具有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学科观”。具体说来,第一、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二,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第三,提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第四,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第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六,让学生“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第七,关注教学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第八,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这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1)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这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制定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程体系,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与数学科学既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又有着实质的区别。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课程标准设置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在它的数学课程目标部分,分为发展性目标和知识领域目标两个部分,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技能领域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地说,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 (2)努力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特点 新的数学课程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于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新的数学课程将继承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运算的要求,如带分数的四则运算;淡化了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如乘数与被乘数;不要求单纯考查学生对某些定义、公式、法则和解题步骤的记忆。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图形与空间以及数学应用等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