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三章第三节
|
三个结构中,一致的方面比较容易解决,只要将它们综合起来即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矛盾的一面统一起来。为了深入研究,获得较完善的“三个结构”有机结合下的编排课程体系的原则,先分别考察一下“三个结构”各自所应遵循的原则。 (1)考虑数学知识结构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数学的特点,考虑数学知识结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逻辑性原则、应用的广泛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①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的原则指的是,概念和命题的排列顺序要以它们的赖以存在的逻辑顺序进行。数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象的内部真实性,必须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实。作为课程体系,必须以数学的逻辑系统为前提,具体地,教材首先必须明确对象的概念,新的数学结论必须以概念为依据,用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论证;概念与概念之间要形成体系;概念系统与概念系统之间的顺序必须以逻辑的前因后果安排。 ②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指的是,安排数学知识体系时,应有目的地从整体上组织,渗透现代数学的统一的观念,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的知识结构。数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统一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主要标志。作为课程体系,也应该强调统一,用统一的观点贯穿整个中学数学课程。“新数学”的课程用结构的思想把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统一起来,尽管这套教材其它方面照顾不周,但在统一性的处理上是值得借鉴的。从整体上用统一的观点组织教材体系,既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需要,又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线索,循序渐进地学习的需要。 ③应用的广泛性原则 应用的广泛性原则指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学中代数、几何、分析等各分支之间的知识依赖性,利用各分支自身的知识应用来编排教材体系,使前一知识的学习为后一知识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或相对具体的背景。例如,现行统编教材初中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在整式加减之后,没有讲整式的乘除,而安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这就体现了应用的广泛性原则。 (2)考虑心理结构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心理发展的起因,它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以及它的保持等规律,中学数学课程体系编排应遵循动力性原则、连续性和层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及巩固性原则。 ①动力性原则 动力性原则是指在展现课程内容序列时,要体现学习的要求和学生认识需要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推动学习不断地、积极地为获得新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对学习的需要,而学习的材料不能使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或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这样的学习是难以成功的。因此,课程内容的呈现序列应遵循动力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通过“设疑”展现知识内容,无疑是贯彻动力性原则的有力措施。 ②连续性和层次性原则 连续性和层次性原则的含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既不可割断学生思维方式连续渐进的形式,也不能颠倒思维发展阶段的顺序;第二,对一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应采取逐级渗透的方法;第三,要在学生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给予理论上的提高,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第四,如果按数学不同分支、分科进行编写,不仅各科自身要遵循以上各项要求,而且各科之间也应该有相对应的发展水平,使各科教材在统一时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不同时期有连续的发展;第五,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有充分的调查和实验依据,按此使课程体系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③整体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过程主要就是建立各类数学概念体系的过程,而学生数学才能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头脑中有关数学概念体系的形成状态。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组织和重新组织学生的有关知识经验系统,促进其心理发展,因此,中学数学课程体系应当贯彻心理发展整体性原则,根据整体性原则,在编排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当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应尽可能地用那些概括化程度较多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知识系统,使知识围绕着某些重要的概念或特性展开。例如,《中学数学实验教材》是以数的特性和运算律为基本原理,通过应用数的运算律来学习式、方程等知识的,较好地贯彻了整体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