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三节(3) |
---|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平仄格式是格律诗韵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了平仄格式,吟诵时才能表现出作品语言的节奏和旋律。因此,要学会吟诵近体诗,必须熟练地掌握平仄格式。 唐代和尚处忠在《元和韵律》中指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和尚真空在《玉钥匙歌决》中也作过类似的描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平声可视为平调(究竟是高平、中平还是低平调,要依情况而定),上声可视为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促调。就吟诵而言,不知道古代四声的确切读法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辨准诗中的这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在辨别平仄的时候,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古汉语的声调到了后来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是平声到后来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有一部分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读成阴平和阳平,若不细心,往往把它们的平仄搞错。怎么办? 甲、平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 ━ ━ │ │ │ ━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 ━ ━ │ │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 ━ ━ ━ │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 │ │ │ ━ ━ (牡牧《清明》) 乙、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岐王宅里寻常见, — — ┃ ┃ — —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 — │ ┃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 — — │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 │ │ │ —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丙、仄起平收(入韵)式 日照香炉生紫烟, ┃ │ — — │ │ — 遥看瀑布挂前川, — — │ │ │ —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 │ │ — —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 — │ │ —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丁、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回乐峰前沙似雪, │ │ — — — │ │ 受降城下月如霜。 — — │ │ │ —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 │ │ — —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 — — │ │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掌握了绝句的平仄格式,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就不难记住,因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律诗的平仄格式就是两种绝句格式的相加,或为同一种绝句格式的重复即相对应的以上绝句格式的重复。以下是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甲、平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待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例诗: 格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丙、仄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丁、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例诗: 格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掌握了七绝和七律的平仄格式,五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就容易掌握了。五绝和五律比七绝和七律每句少两个字,只要在七绝和七律的每句开头减去两个字,将平起变为仄起,将仄起变为平起就是了。 先看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 甲、平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断。 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王维《闺人赠远》) 乙、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例诗: 格式: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丙、仄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丁、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例诗: 格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再看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甲、平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晚晴》) 乙、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例诗: 格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丙、仄起平收(入韵)式
例诗: 格式: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此格式第七句的第三、第四两字应是“平仄”,儿例诗种的“射雕”两字却为“仄平”,这是“拗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格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