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三节(2)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三、近体诗的建设

  ○中国古代诗歌演变、发展到初唐时期,创作上面对两种诗体:

  1、古体(唐人称作“往体”)。包括诗经体、楚辞体、乐府杂言体、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2、律体(唐人称作“近体”)。包括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排律。

  ○律体诗的写作有严格的规定:

  1、篇体句数一定;2、平仄声调要遵循一定的格式;3、有对仗的要求;4、多数情况下要求押平声韵;多数情况下律诗语言要求典雅。

  ○律诗流行时代里,古诗也讲格律,只是相对自由。比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历史成古今。”每句上下之间,平仄的要求比较宽,但还是有安排的。所以古诗也可以分作两类:1、以律句为主的古诗;2、以非律句为主的古诗。

  ○律诗的节奏

  近体诗的节奏美主要表现于有规律的安排平仄声调。古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类,在诗词格律中,古人把这四种声调分平和仄两类。所谓平,是指字的声调读出来是平直的,不升不降;所谓仄,是指上、去、入三声,这三声读出来的声调都有升降,有升降就不平,而仄字的意思就是不平。

  请看七言绝句平仄安排的一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七字,其平仄是根据“一句之中,平仄相间”这条规则来安排的。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这样,首句吟诵起来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音高:“低低——高高——低低——高”,音长:“长长——短短——长长——短”,如此的很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但是,如果每句平仄的安排都是一个样,那势必使全诗吟诵时的声音显得单调乏味。于是人们定下了另外两条规则:“对”和“粘”。

  所谓“对”,就是“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具体地说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如是平声字,那么在对句的相应位置须对以仄声字;出句如是仄声字,那么在对句的相应位置须以平声字。比如上举格式中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应位置上字的平仄正好相对。

  所谓“粘”,指“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具体地说,就是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跟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地平仄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比如上举格式中第二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和首联对句的第二个字都是仄声,这样就把上下两联粘连起来。显然,由于“对”和“粘”作用,近体诗一联中的两句以及上一联和下一联的平仄安排避免了雷同,这样,吟诵起来全诗的节奏就显示出一种错综变化和回环往复之美。

  近体诗吟诵时的音乐美又体现在旋律上。

  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有一定规则,而吟诵时某字的音高处理大致也有规律可循,如有些地区往往“平低仄高”,还有些地区则往往“平高仄低”。这样,近体诗吟诵起来就表现出带有规律性的旋律升降的一定倾向。这种旋律升降的一定倾向,主要是由近体诗的韵律和吟诵腔调所决定的。从全诗的行腔看,旋律的出现使声音显得曲折变化,婉转动听。以下举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吟谱作为例子来体会旋律升降的美感:

  月落  乌啼  霜满  天,江枫  渔火  对愁  眠,

  姑苏  城外  寒山  寺,夜半  锺声  到客  船。

  近体诗吟诵时的音乐美还体现在韵上。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安排在同一位置上。近体诗通常押的是平声韵,平声字读时都可拖长。吟诵时,这些可以拖长的同韵字在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使全诗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充分地表现出近体诗所特有的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从而唤起读者和听众听觉的快感和情绪的共鸣。这儿需要顺便指出,诗歌的韵除了在韵律上显示作品的音乐美外,还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表情上的作用:这是指诗人创作总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特点来选择所要押的韵
  2、结构上的作用:这是指诗中的韵脚安排在一定的位置,关上粘下,把跳跃式的各个诗行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让诗的结构呈现出一种“建筑美”。
  3、 接受上的作用:这是指由于诗歌的押韵,使得读者便于记忆,便于吟诵,便于传播和流传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