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三节(1)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第三节 沈、宋与律体

  ○沈、宋的贡献与评价

  沈佺期、宋之问在诗歌发展中上承“四杰”,最后完成了五言律诗的体制,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沈宋的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在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使律诗在他们手里定型和成熟。自沈约创四声八病说之后,诗歌的格律化加快了脚步,经过庾信,上官仪和“四杰”的努力,格律诗体得以基本确立,而到沈宋手里,则达到完全的成熟和定型。

一、宋之问(?--712)

  ○生平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之问巧遇骆宾王,武则天夺袍赐宋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的宋之问却因仕途上的追求而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并因此历经宠辱,最终在他有所醒悟、精神世界重获新生之时被李隆基赐死。

  ○创作背景 宋之问所处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以虞世南、上官仪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沿袭齐、梁诗风,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错媚婉,风格卑弱。一方面则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力图挣脱旧风束缚,走向健康与创造。在这样的大趋势中,处在盛唐门槛的宋之问当然得置身其中,抉择方向。对于包括益友杨炯在内的四杰,宋之问是同情其不幸而称道其成就的。
   但是,宋之问既没有四杰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纸醉金迷中流逝,即或流贬追悔,也多不出个人荣枯宠辱、悲欢离别的狭小范围,因而只能望叹四杰那样的格调豪壮,难以在创作上取得本可与之相埒的成就。然而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使后辈诗人得以循辙运斤佳作泉涌。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一位诗人。

  ○代表作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佺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有关宋之问的更多资料

二、沈佺期(656?—约714)

  ○生平简介 沈全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曾因受贿入狱。又因谄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

  ○创作特点 其诗多属应制之作。且带六朝绮靡文风,然而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沈长于七言,而宋长于五言。《全唐诗》录存沈佺期诗为三卷

  ○代表作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评点】闻一多评《古意》:“此诗曾被推为唐诗七言律之冠,当在于它的气体高骨古,一气呵成,自六朝以来,作诗人的多练散句,整篇均称的作品很少见,所以大家都重视一气呵成的作品。”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