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王勃:
○生平简介
王勃(649--676)关于他的卒年有几种说法,以卒于上元三年(676)为较有根据。他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初唐诗人王绩的侄孙。他做过唐沛王府的侍读。诸王斗鸡,王勃游戏作檄文:“檄英王鸡”,因为此事被高宗斥出沛王府,于是远游蜀川。咸兴三年(672)前后为虢州参军。其后不久,有官奴名叫曹达犯死罪,被王勃藏匿于家,继而又担心事情泄露,竟把曹达杀死。事发,按律当斩,幸好遭逢大赦,他被从官籍上除名,但他的父亲王福时却因此事由雍州司功参军左迁交趾令。上元三年,王勃赴交趾看望其父,中途渡海溺水而亡。
○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评点】郑振铎这首诗有如“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为盛唐诗作了先导,”他一反前人悲离离伤别的情调,表现出开阔的胸怀和强烈的自信。
首联写景起。继之三联抒情。为典型的以直叙为主的抒情诗。首两句写景,就创作角度说,首句为实景描写,是“触景起情”之句。可见诗人是自送别地发想,即由眼前的“城阙”产生写诗灵感。故可以称它是“起情之景”。而这首诗即为“触景起情”之作无疑。
但次句为虚想之景,由起句对应地写出行者所去之地。 “望”字既写送者之形,更传“遥远”之意,情感上可以体会出诗人一望之际的心情:你将去的蜀川有多遥远啊!这一别或许再难团聚。 足见次句的望中虚景已成“情语”(王夫之语)。之后自然发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伤感之叹。有趣的是:因为首联已经奠定了“对应”的思路,所以颔联顺势把送者、行者的心情一并写出。
次句在诗脉或结构上显然特别重要。因为它不仅自然地引起以下的抒情,更使得结句的强烈抒情显得“自然”。由于“望”字传达的离别心情十分沉重,实际上给全诗奠定下一个深挚浓烈的抒情基调。结句的“强烈”,并不是字面上所写的真地“无为小儿女”,其实已是“共沾巾”了。
次句与颔联名句间的联系也明显:如果不是它在先暗露“遥远”,显示沉重,又怎能产生“海内”、“天涯”之感,更如何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慷慨抚慰之语?
所以,这首诗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价值,主要在它作为一首真正抒情诗,从初唐满眼的雕琢之作里脱颖而出,引导着当时和以后的创作方向。
其抒情特点可以归纳为:
1、只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深挚浓烈的别情。
2、质朴中又见警策,如诗中名句。
《滕王阁》(2)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评点】虽有“初唐四杰”之称的王勃作品仍有雕琢之习,但情意渐浓。换句话说,在他的诗中,对于语词雕琢而成的各种形式美的迷恋之“心结”,尚未超越,《滕王阁序》及诗便是一个证明。但就人的生命过程而言,这种“表现”的迷恋其实是生命年轻的标志。未经此迷恋的人生谈不上超越。只求超越的人生,一定很飘忽。
本诗为七言古体。《滕王阁》乃一时间化的空间形象。从本诗起,初唐文人开始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情怀或者全新的生命情绪:历史苍茫感 、人事幻灭感。体验宇宙时间的绝对流逝、变而化之的永恒真相,在此之上体验人事、人生的空幻灭无。 对于后人,最受感动的是:在这种体验里诗人的生命情绪,既真挚又新鲜,并充满着执着与不安。
○艺术分析
吴昌祺评曰: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得子长论赞之法。(《删订唐诗解》卷六)
滕王阁是唐高宗永徽初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婴做洪州(今南昌)都督时建造的,故称洪府滕王阁。大约20年后王勃因赴交趾省亲,路过洪府,参加了当时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举行的饮宴,即席赋就了《滕王阁序》并诗。序文中只就“今日”的盛筵进行发挥,不及滕王;诗中则由凭吊古迹着眼,“止吊滕王,不及燕会”。序文虽然铺排挥洒面面俱到,其中心只在“宇宙无穷,盈虚有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数语这上;而这也正是这首凝练含蓄的吊古诗集中抒发的感情所在。尽管没有明说出来,只表现为一种“画外音”而已。因此,诗实际上了对序文内容的集中概括,序和诗两篇“文章”,一个主题;不过在叙写方法上有分散与集中之别;在展现主题上有明与暗的不同,二者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史记》、《汉书》,在篇末用赞来进行褒贬,都是拿简明的语言来进行总结。这个“赞”,《史记》中只称“太史公曰”,《汉书》才称为“赞”,其后史书,或称“论”、或称“序”、或称“评”、或称“议”,名目不一,刘知几《史通》总称为“论赞”。滕王阁诗,附在“序”后,恰恰起到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可以比之为史传之后的论赞,而首开此体者太史公,所以说:“得子长论赞之法”。
4、杨炯(650——695?)
○生平简介
杨炯,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后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历崇文馆学士、詹事司隶,因其堂弟杨神让参加徐敬业军队讨伐武则天,而受牵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再改授盈川(在今四川省筠连县境内)县令。卒于官。
杨炯为“初唐四杰”之一,并自云:“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所作文多诗少,其边塞诗颇具气势。有《盈川集》十卷。
○代表作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评点】在这首诗以及以下附诗里,似乎隐藏着王勃《滕王阁》情结的奥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人生道路之间的永远的不和谐,乃至冲突。理想等于嘲弄、诱惑、空洞。现实等于丑陋、冷酷、真实。而生命就像一块烧热的钢铁逐渐冷却的过程。不过对年轻的初唐诗人来说是:铁刚刚烧热。
○评点练习 请就以下两首诗试作评点
卢照邻《刘生》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蒽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陈子昂《感遇》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