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四章 第一节 |
|
一般而言,初任教师的入职阶段通常可再分为两个小的阶段:适应期与发奋期。在“适应期”,初任教师有多方面的适应需求,不仅要适应学生的种种,而且要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的文化、社区的文化、家长的要求,等等。在经历了这个狂乱的适应期后,初任教师通常会进入“发奋期”。在这个时期,一个教师必须发愤图强、迅速成长,否则无法应付实际生存的挑战,更无法称为胜任教师。 (一)初任教师在“适应期”所表现出的专业特征 适应期通常是初任教师受聘于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初任教师的主要专业特征为“求适应,求生存”。在此阶段的教师,刚踏入一个新的环境,再加上没有太多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教学活动及环境只有非常有限的知识,因此,对于所面对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所以在此阶段,教师所关注的首先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适应新环境并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为此每一位新任教师通常都会努力寻求学生、同事、督导人员的接纳,并设法在处理每日问题和事务时获得被肯定的信心。 此外,教师不仅关切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会发现他们所预想的成功与教学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初任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持有的对教学的理解与想象和现实中的教学产生较大的反差,因此许多初任教师会感觉自己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或者一时间忽然感到自己对教师这一角色尚未准备好。这种情况被许多学者称之为“现实的冲击”(reality shock or transition shock)。 所谓“现实的冲击”,一般系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20 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科科伦(Corcoran, E.)把初任教师对教学环境的生疏,而无法将大学所学到的观念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时所具有的无力感称为“过渡期冲击”(transition shock).温斯坦(Weinstein, C.)则把这种理想与实际差异所产生的困扰称为“现实的冲击”(reality shock)。维恩曼认为,严格来说,用“现实的冲击”来描述初任教师的经历不甚恰当,因为该词给人以“现实的冲击”经过短时间就可度过的印象。实际上,“现实的冲击”涉及对复杂现实的同化,在较长的时期内会一直缠绕着初任教师。这一复杂现实,要求教师在第一阶段的实际教学中经过长时间努力才能把握。马勒-福布罗特(Muller-Fohrbrodt, G.)等人曾归纳出“现实的冲击”有以下表现:①感受到问题:包括主观上感到存在问题、有压力,抱怨工作负担重、应激、身心不适;②行为的变化:包括迫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有悖于个人信念的教学行为变化;③态度的变化:包括信念系统的变化(如在教学方面由进步的态度转向保守的态度);④个性的变化:指情感领域(如易变性-稳定型)和自我概念的变化;⑤离开教学岗位:理想破灭,初任教师过早地离开教学专业。 在“现实的冲击”下,初任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美国学者伯顿做过如下概括:有限的关于教学活动的知识;有限的教学环境的知识;符合教师宛如权威的比喻;课程与教学的学科中心取向;有限的专业领悟和理解力;感到变幻莫测、疑惑和不安全;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现实的冲击”影响着初任教师在适应期的专业表现。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初任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的变化。由于这一阶段容易使初任教师感到面对挑战与问题无所适从,进而认为自己仍未做好充任教师的专业准备,由此而引发了初任教师强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这时,初任教师往往会把这种不安和焦虑作为自己专业选择错误的标志,这导致了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下降至最低点,一个直接的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