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1.5 德布洛意物质波假设与戴维逊-革末实验

§1.5.1 德布洛意物质波假设 (经典波实验动画演示)

   按经典物理学,粒子和波是物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形式。粒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动量,定域性和整体性。波具有干涉,衍射,叠加,非定域性和连续性。然而,由上面几个实验人们看到,电磁波作为一种波却具有粒子性,即具有波粒二象性。由此,由物质的统一性,人们自然去想,粒子是否也有波动性,即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呢? 
    1924年,德布洛意(de Broglie)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个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
德布洛意假定:所有粒子都如同光子一样,既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表征其粒子性的能量 ,动量 和表征其波动性的频率 ,波矢量 的关系为(称之为德布洛意关系)


                      。                  (1.4.1)

与自由粒子相联系的波 称为物质波或德布洛意波,


                    ,                      (1.4.2)

式中 是波振幅。
    戴维逊(Davission)和革末(Germer)在1927年用实验直接证明了粒子的波动性(即波动特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他们用具有一定动量(从而具有一定波长)的电子垂直入射到磨光镍单晶的一个晶面上,测量不同角度的反射波强度。其结果与X-光在光栅上的衍射现象相似。在这里,磨光的镍单晶晶面等效于一个反射光栅。不同取向的晶面,光栅常数 不同。当电子波长 与角 (反射电子动量与晶面法线的夹角)满足


                                       (1.4.3)

,反射波加强,电子密度极大。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完全一致。
此后的大量实验证实,中子,原子,分子等也都具有波动性。波动性是物质粒子的普遍属性。
粒子具有波动性与我们的经验似乎很难一致。这主要因为物质波的波长很短,而只有当这一波长不小于仪器的孔或屏的特征长度时,干涉和衍射现象才会出现,所以一般观察不到物质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例如能量为的自由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 , 这与原子大小相近。因此在一般的宏观条件下,其波动性不能表现出来。与光子类比是有益处的。17世纪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后来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但直到19世纪光的干涉衍射性被实验证实之后,光的波动说才被承认。到了20世纪,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实验证明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可见,物资的本质只能根据物理实验确定,而不能仅凭经验去想象。与电磁波相似,粒子也是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什么情况下粒子波动性才可忽略呢?粗略地说,当运动粒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远小于该粒子本身的尺度时,可忽略其波动性,近似地用经典理论来处理;否则,不可忽略其波动性,要用量子理论来处理。
    应该指出,在电子的晶体衍射实验中,能够直接测量的仅是相应的波长,而不是频率。这与相应的光学实验一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