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八编>>第五章>>第二节 |
---|
第二节 李玉和苏州派作家 ○名词解释 苏州派——明末清初,剧坛上产生了一批专业戏曲作家。特别是在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的戏曲作家,并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其中以李玉的戏剧创作成就最为突出。 一.苏州派概况 苏州在明代曾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形成了所谓的“苏州派”。苏州派作家比较关注现实并致力于反映现实生活,其作品能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有较强的戏剧性,对昆曲及地方戏曲的演出有较大影响。苏州派作家主要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毕万后、叶雉斐等。 此外,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苏州派代表作:李玉 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李玉(1600?——1670?),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称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他出身卑微,才华出众,但仕途不得志。一生主要精力用于戏剧创作,相传共编写剧本60种,今存18种。 他在明亡前创作的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以反映世态人情为主。入清以后,李玉的创作转向表现政治斗争和历史题材,主要作品有《清忠谱》、《千钟禄》。《千钟禄》又名《千忠戮》,写明朝燕王朱棣为抢夺帝位,举兵攻陷南京,建文帝乔装成和尚流亡各地。其中的一些唱词写得很有感染力。 ○名词解释 “一人永占”——是指明末清初苏州派戏剧家李玉所创作的四部作品,又称“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作品以反映世态人情为主。
○代表作《清忠谱》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苏州派主要人物都参与了此剧的创作,表明他们很重视这个剧作,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这个剧本上承《鸣凤记》,下启《桃花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迅速反映当代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著名作品之一。 剧本共23出,反映了明末尖锐的反阉党斗争,刻画了周顺昌刚直耿介、坚强不屈的性格,歌颂了颜佩韦等正义纯朴的市民群众,以及他们英勇斗争和从容就义的高贵品质,对罪恶滔天的阉党表示了莫大的愤慨,从而写出了广大人民对清正廉明的政治的追求和希望。 ○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首先,它将现实政治斗争如实地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创造。 其次是表现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不仅在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重要人物方面,是以前的戏剧作品未曾出现过的,而且把群众斗争场面搬上有限的舞台,也是李玉对戏剧的重要贡献。 三.其他作家与作品 苏州地区其他作家的较重要作品主要有朱素臣的《双熊梦》,朱佐朝的《渔家乐》,叶雉斐的《琥珀匙》,丘园的《虎囊弹》,陈二白的《双冠诰》等。 其中,《双熊梦》又名《十五贯》,是由话本《错斩崔宁》演化而来,是当代改编昆曲《十五贯》剧情所本。《双冠诰》则是京剧《三娘教子》—的素材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