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作者】:张一中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04

    摘要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心理学的各主要流派所形成的研究方法论在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影响、作用和局限性。用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和比较,对于分析、评价和改进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提高研究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们正重新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预测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James P. Chaplin)曾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①]虽然这个定义只是特指操作主义而言的,但它的确坦诚地表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对科学发展,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托马斯·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②]因此,“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进展;反之研究方法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自然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③]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交替和进化中实现的,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在这一百多年中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达到了目前这样一水平。由于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很有必要对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探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科学心理学所沿用的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阶段:

            1.自我观察法——一种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

    以冯特(W. wundt)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或称之为内省法(introspection)。[④]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往往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⑤]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实用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

    由于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客观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W.詹姆斯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填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值得一提的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Harvey A.Carr)指出,“一个探究领域究竟‘科学’到甚么程度,这归根到底决定于研究的方法,而不决定于研究的对象。”[⑥]这一论断体现了方法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以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华生(John.B. Watson)所开创的,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心理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例如巴甫洛夫曾声称自己只是一个生理学家而非心理学家,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做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摆脱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日益感到必须具备和充实的、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控制、测量、研究和解释的实用性科学技术。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它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这正如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自我观察法导致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那样。

            4.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现象学和场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韦特海墨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⑦]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的拓扑心理学,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并致力于心理学中方法论的改造。[⑧]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主张对经验采取整体自然的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⑨]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⑩]

            5.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在目前要作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程度;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这除了技术上的原因之外,也许还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吧。但是,一位现象学家休伯特·德赖弗斯(1972)曾论证:人工智能乃是一种不能达到的目的。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持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①①]

            6.以整体论作为主要方法论指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当行为主义心理学步入极端机械论的后期,从60年代起,一种旨在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的新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他们不仅反对行为主义把人视为刺激——反应机器的观点,而且也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把意识经验还原为人的原始驱动力或基本防御机制的观点。在哲学指导思想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接受了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W.狄尔泰和M.韦特海墨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用动物心理和还原论的方法与概念去研究人类的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力图使每一个人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也在探索新的范式,但是它并不排除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行为主义的方法。对此,马斯洛(A.H.Maslow)认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人本主义不仅不排斥传统的科学方法而且还应扩大原有的科学研究范围,以便解决在过去一直被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以外的人类信息和人的价值等问题。70年代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显示了一种要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加强自身体系的愿望和努力。J.里奇拉克强调有把目的论重新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但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性来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性。[①②]

            二、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的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们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我们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的方面;而有关个性心理和个体心理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盖全”、“以点代面”的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基本的感觉研究似乎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发展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这个复杂之迷。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c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那末,怎样才能寻找到一种在当前可以为我们所共同接受、理解并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呢?这就是当前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在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建构新的方法论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研究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史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①③][①④]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科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主要是分析的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主要是综合的研究)认识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云的状况,就更需要用象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上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我们略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物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辩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①⑤]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过程中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问题”,[①⑥]具有更为广泛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更为显著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①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12月第一版,第19页。

    ②《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第155页。

    ③陈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第15页。

    ④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第一版,第374页。

    ⑤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9月第一版,第108页。

    ⑥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9月第一版,第186页。

    ⑦刘翔平:《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心理学报》,1991年第三期,第300页。

    ⑧申荷永:《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心理科学通讯》,1990第二期,第39页。

    ⑨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25页。

    ⑩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第542页。

    ①①T.H.黎黑:《心理学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第505页。

    ①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第523页。

    ①③朱智贤:《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一期,第52页。

    ①④王树茂:《心理学方法的分类体系》,《心理学报》,1981年第2期。

    ①⑤B.R.Haimson,M.H.Elfenbein,Experimental Methods in Psychology,McGraw-Hill Book Co.1985.pp.27-32.

    ①⑥F.J.McGuigan,Experimental Psychology-Methods of Research ,SixthEdition,Prentice-Hall,Inc.,1993,p.3.


相关链接:

论心理学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思考



| 返回学习资源库|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