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感觉:就是能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

【作者】:徐建成

 

【来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0236-39

    感觉是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历史之长,成果之丰,都位于其它心理现象的前列。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对感觉内涵的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困惑,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给予进一步的探讨。

    一般教科书认为,"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具体地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颜色、温度、光洁度、气味、软硬等等,这些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引起的心理现象就是感觉。对这种比较常见和通用的表述进行分析就会感到,无论是从客观上来讲,还是从主观上来说,都是不妥当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宇宙间的每一事物都同周围事物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着,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也处在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中,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也没有什么属性是独立存在的。红苹果的"红色"不可能独立于苹果这个整体之外,它总与苹果的其它属性或整体相联系,否则,"红色"就变得没有意义,失去该属性的价值而无法存在。但是,在一般教科书上,事物的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属于知觉范畴,这实际上就是把感觉的反映内容--个别属性从客观事物的整体中割裂开来,并与其它属性相孤立。显然,这是不科学的,与客观世界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

    人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不能脱离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红苹果的"红色"是在与黄、绿、青、蓝等颜色的比较中被认识的,在与个体过去对红旗、红木等不同程度的红色物体的认识相联系之中被反映的。个别属性从成为人的反映内容开始,就与人的知识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被看作是与其它属性或事物相联系的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人的主观映象只能是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某种孤立的属性。一般教科书用从事物整体中割裂出来的个别属性来确定人的感觉这种主观映象的内涵,不符合人的主观世界的实际。

    其实,不少心理学工作者已经看到了感觉内涵的不妥之处,但为了自圆其说,又不得不在教科书中作出这样的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在心理学中,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探讨。"这样一来,感觉就找到了"庇护所"--知觉,而它自己就变成捉摸不透、玄而又玄的概念,叫人不得要领而难以理解了。

    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反映过程。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感觉都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无论唯我论(即主观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者,都可以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源泉。"[4]没有感觉,外界的客观事物无法进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它心理活动也都无从发生。否认感觉的相对独立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认为,要正确把握感觉的内涵,必须把感觉这种心理现象置于认识过程的整体中进行深入研究,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

    人的认识过程,存在着客观和主观、认识和实践这两对基本矛盾,它们同一切事物的矛盾一样,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其普遍性表现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自始至终贯穿认识的全过程,在认识过程发生之后,直至结束之前,在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客观存在。其特殊性表现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随着认识过程的推移,在每一个认识阶段是不一样的,它们互相区别,各具特点。基本矛盾的普遍性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连续性,而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则体现了认识过程的阶段性。两者的辩证统一,为我们正确把握认识过程的全过程提供了可能。同样的道理,只要正确把握住感觉这种心理现象中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能正确认识感觉的内涵。

    客观和主观、认识和实践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由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组成的,而这四个方面又可以用心理功能来加以概括。所谓的心理功能,是一定组织结构的作用的体现。就认识过程而言,其功能是把外部的客观事实向人的内部意识的转化。转化的内容属于客观方面,转化的形式属于主观方面,它受生理组织结构的制约,转化的全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当转化完成之时,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认识与实践达到统一,认识的心理功能也就得到体现。所以说,客观方面、主观方面、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可以心理功能来代替。如果把认识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从功能上加以区别,也就区别了不同认识阶段上两对矛盾的特殊性。如果把感觉的心理功能与认识过程中其它心理现象的心理功能区别开来,也就区别了感觉现象的基本矛盾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具有不同心理功能的心理现象的有机统一体,可以分为信息的接收(输入)、编码、贮备、重组、决策和更新等过程。信息的接收过程与人的感觉现象相对应,是指感受器接收适宜刺激并向中枢传递的过程。例如,眼睛里的感光细胞把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向中枢传递,耳朵里的毛细胞把声音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向中枢传递等等。其功能就是对信息的能动接收。这是感觉的心理功能。

    信息的编码过程与人的知觉现象相对应,主要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等几种相互联系的作用,即知觉的心理功能。当我们看到路边闪闪发亮的东西时,只能觉察到物体的存在;当我们拿起来察看的时候,通过分辨看清它的形状、构造及光洁度,从而识别并确认"这是一面镜子"。信息的编码过程,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而对事物本质内涵的认识,则需要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

    信息的贮备过程与人的记忆过程相对应,其功能就是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当信息的接收过程、编码过程或更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需要把加工的信息保持一段时间的时候,人的记忆就起着贮存的作用。犹如冰箱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一样,使有关的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当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过去贮备的信息也会被提取出来,与当前的信息加工过程相结合,保证信息的接收过程、编码过程及更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更准确、更顺利。这是记忆的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

    信息的重组、决策和更新过程与人的思维过程相对应,它对低级的信息加工过程输送来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使各种信息更合理地重新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达到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的认识。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同时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把新形成的知识经验通过记忆贮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认识过程的基础。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的高级阶段,其功能更为复杂,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认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不同功能的心理现象有机联系的过程。前一种心理功能是后一种心理功能的前提,后一种心理功能是前一种心理功能的继续和深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完整的认识过程都无法构成,这充分显示出认识过程中不同心理功能所代表的基本矛盾的普遍性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不同的心理功能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区别,无法混淆和取代,反映出认识过程的阶段性,也是不同心理功能所代表的基本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因此,可以认为,人的感觉具有接收外界信息的功能,它不可能被知觉或其它心理现象所包含,更不可能被知觉或其它心理现象所代替,它处于认识过程的基础阶段,是区别于知觉、记忆、思维的一种独立的心理现象。

    感觉与其它心理现象一样,是一个对客观事物主观能动的反映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以及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多变性,使得人的感觉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根据主体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我们把感觉分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为无意识感觉。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处在与外界刺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的刺激能被人明确意识到,有的刺激则没有进入意识范围。例如:大气压强、熟视无睹的视觉形象、听而不闻的声音刺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没有进入人的意识范围,只作为一种背景,成为人进行更复杂、更重要的心理活动的前提。"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人一旦丧失无意识感觉提供的背景,就会感到不适应,以至出现幻觉和错觉等现象。该实验似乎表明,无意识感觉能通过人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使整个大脑处于激活状态,为人的进一步信息加工提供生理基础,对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斯帕林在记忆问题的研究中,用首创性的实验证实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其信息加工的容量大于7±2个组块。其实,该实验首先证明的是人的无意识感觉的存在。即:很多信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虽然人觉察不到,但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把人已经接收到而没有意识到的信息揭示出来。如果就该实验作进一步推测,可以说,不同的人从事该实验时的报告结果将是不一样的,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从事该实验的报告结果也将不一样。这表明,人的无意识感觉受环境和主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意识感觉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二级感觉为被动式感觉。该级感觉的特点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已进入意识范围,能被主体清楚地觉知,但没有预定的目的,故表现为反映方式的被动。例如,手碰到发烫的物体赶紧缩回,物体接触到眼睫毛引起的眨眼,特殊声音引起的朝向反射等等。这一类心理反应的生理机制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固定神经联系在起作用,可以归结为人脑的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人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则通过调节人的感觉阈限,对这类感觉活动的强度和敏感性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协调人的反应,表现出人在被动式感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动式感觉的产生原因与无意识感觉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都没有预定的目的。但是,对于人来说,引起被动式感觉的刺激往往具有生物学意义,当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中枢的固定神经联系先作出迅速的反应,同时甚至稍后向中枢报告和"备案",以便作进一步的适当调整。被动式感觉在作用或功能及发生等方面,与无意识感觉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第三级感觉为主动式感觉。该感觉是有预定的目的,在意识的积极参与下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例如,人的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认识过程,这时候的信息接收表现为更主动的积极搜索。此外,人在心理定势或具有某种心理倾向状态下的认识过程,以及反馈后的进一步获取信息,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人在主动式感觉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甚至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达到获取所需信息的目的。我们把根据预定的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特点,看成是主动式感觉的重要标志。

    无意识感觉、被动式感觉、主动式感觉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连续统一体,三者都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并且都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不同的只是意识参与与程度的差异,由此造成的三种水平感觉的划分仅具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当客观刺激达到一定阈限的时候,作为"背景"的无意识感觉就可能向被动式感觉或主动式感觉转化;当被动式感觉与目的性相联系的时候,就可能向主动式感觉转化;反之,当人的认识活动的任务已经完成或暂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主动式感觉就会"禅位"给无意识感觉,为新一轮认识活动的开始提供良好的"背景"

    英国学者斯金纳和英令在1977年提出的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7]虽然是作为一种研究注意问题的理论提出来的,但无意中为本文三种水平的感觉划分提供了生理学依据。众所周知,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客观刺激后,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向中枢传递信息。当各种感觉冲动进入丘脑后需进行神经元的替换才投入到相应的中枢部位,从而开始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如果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进行控制,就能起到筛选各种感觉冲动的作用。闸门理论的研究表明,丘脑网状核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具有控制作用,同时它自身又受额叶系统和中脑网状核的拮抗调节。当中脑网状核起主要作用时,丘脑网状核就会将"闸门"大开,让各种感觉冲动以弥散性的方式向大脑传递,表现为人的无意识感觉的发生。当额叶系统起主要作用时,丘脑网状核就会抑制无关刺激向大脑皮质的传输,使有选择的感觉冲动以精确投射的方式向大脑皮层传递,从而成为主动式感觉的生理机制。至于被动式感觉的发生,由于其神经细胞的固定联系,可能存在着特殊的神经通路,能够保证神经冲动的完成。总之,人的感觉的生理机制是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与特异性投射系统以及上行激活系统与下行激活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它们共同实现接收信息的功能。

    无论是无意识感觉、被动式感觉还是主动式感觉,在能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所谓延续性,是指信息从被感受器接受到进入下一个环节被加工之前,有一个持续保持的过程。从感觉的功能和内涵来看,信息在保持过程中,未经任何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原样直接加以保存。所谓顺序性,是指感觉按照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先后顺序,把信息输送到下一个认识过程的阶段进行信息加工。当感觉同时接受到大量信息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会作出选择,被选择的信息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未被选择到的信息就会衰退而消失。感觉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表明,在感觉阶段,感觉接受的信息只有时间先后的区别,没有个别属性与整体属性、现象和本质等事物属性的区分。对这些属性的认识是在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以后才会出现。感觉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实际上反映了感觉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感觉在瞬时间能贮存大量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2.感觉中的信息保持时间较短,很快就会衰退。3.感觉中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加以登记。4.感觉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被选择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未被选择的信息从感觉中衰退。感觉的这些特性可以从感觉记忆及其它有关的实验研究中得到验证,但是,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特性的归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觉的内涵,很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的能动接收过程,是有机体在不同水平程度上对信息的反映。就其反映的实质来看,它既不能否认客观刺激这个反映源泉的作用,又不能否认反映主体的能动作用,它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就其反映的内容来看,其接收的信息既包括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又包括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既含有事物现象的信息,又含有事物本质的信息;它是客观事物整体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辩证统一。就其反映的范围来看,它既对大量无意义或暂无意义的信息同时作出反映,又对特殊的相对主体有意义的信息有选择地作出专门反映,它是弥散性和精确性的辩证统一。就其反映的水平来看,它既有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表现出反映水平层次的差异,又有三种水平层次划分的相对性,以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特性,显示出不同水平的感觉现象的整体关系,它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辩证统一。总之,感觉作为认识过程的基本环节,就是起着能动接受外界信息的作用,它与认识过程中其它各自具有特定功能的心理现象一起,构成统一的认识过程的整体。我们从分析心理功能入手,明确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的内涵,将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认识过程的内在联系,对于我国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

感觉

感觉行为统合

雷诺等人的学习方式特征分类



| 返回学习资源库|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