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论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作者】:李辉 李红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0(5):1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是教育活动中评价教育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面临考试,学生有点心理压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紧张可以唤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但是,考试过度焦虑则会导致思维混乱,认知能力下降,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样不仅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而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1997年6月,笔者应云南省教委招生办公室之邀,与其他几位同仁一起到昆明市八所一级完全中学,帮助考生进行考前心理放松训练,所到之处深受欢迎,同时也深感考生考试高焦虑的普遍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

  二、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影响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希望考好又怕考砸,这种对考试结果无法预知的处境使考试本身成了一种威胁性剌激,于是产生的紧张焦躁反应。考试焦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例如生理上出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发凉等;心理上产生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考试高焦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的考试焦虑常使学生平时就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心中总惦记着考试,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烦躁,降低了学习效率;在考场上过度焦虑常常使考生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考试进行中,头脑里常浮现许多与答题无关的念头,如:这次考试能及格吗?考砸了怎么办?老师、家长、同学怎么看我?考不上重点中学或大学怎么办?……这些念头使学生分心走神、不能专注于考试,考场内稍有响声便抬头观望,害怕监考老师从身边走过,甚至认为教师总在盯着自己。这无疑会影响对当前所需信息的及时提取,出现暂时性遗忘。常有一些考试高焦虑者,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原来背得滚瓜烂熟的定理、公式怎么也想不起来;原来非常有把握的问题,考试时虽然回答了,但却不敢肯定答案的对错;有时在一道题上犹豫不决,反复考虑,耽误了答题时间,使考试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考试高焦虑影响了考生的考试成绩,而不良的考试成绩又会反馈强化,加剧考试焦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考试高焦虑容易导致不良成绩,不良成绩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反应,遗憾、沮丧、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自尊心、自信心下降,形成“我笨,不如别人”的强烈自卑感。这种不正确的归因和信念,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日常学习的顺利进行,进而加剧考试焦虑。所以就形成了越焦虑越考不好,越考不好越焦虑这样一个怪圈。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还容易使学生把失败人为夸大,并把“我不如人”的不合理信念迁移到生活的其它方面,形成对自己的否定态度,甚至使学生对未来前途失去信心。

    第三,考试高焦虑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高焦虑常常会导致考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诸如心慌、出汗、头昏、失眠、厌食、尿频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现象,笔者在咨询中遇到的个别考生因焦虑太高,血压高达180(舒张压),个别考生甚致出现晕场。

  三、导致考试高焦虑的原因

     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一)主观因素

  1、对考试的意义评价过高。考试情境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以及考试焦虑的程度如何,与个体对考试的意义评价有直接联系。因为,每个考生都会对考试的性质及重要性程度作出有意或无意的评价,这种评价影响着学生考前、考中及考后的反应。通常,学生在平时小测验中较少出现高焦虑,而期末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往往诱发高焦虑。考生除对考试性质及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外,还会在考前对考试不成功的危害性进行评价。如果学生把考试视为决定前途、命运的“生死战”,肯定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并导致高焦虑反应。许多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就开始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考砸了自我形象受到损害,担心个人未来前途。一旦进入考场,遇到不会的题目,不但不能集中注意,而且头脑里充满了那些与考试题目无关的各种观念,结果必然影响考试。

  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以及是否巩固,都会影响他们应试时的焦虑水平。如果复习不充分,知识上有欠缺,则会导致信心不足。本来就提心吊胆,一旦试题与自己准备的不相符合,就更加紧张,结果必然导致高焦虑。

  3、个性因素。一般来说,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的人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考试焦虑水平可能高。神经类型弱的人对剌激的敏感性高,体验深刻,也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且不易消除。在性格表现上自我评价偏低,而自我期待又高的人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容易导致高焦虑。

  4、考前身体状况不好。比如生病、失眠、过度疲劳等导致体能上竞技状态不佳容易产生高焦虑。有的女同学因有痛经史,甚至担心考试期间来月经影响考试成绩而焦虑不安,也会加重考试焦虑。

  (二)客观因素

  1、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压力。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与施加的压力有关。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一心盼望孩子考重点、考名牌学校。一些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分,每次考试定指标,一旦学生不达标,则训斥、责骂,甚至棍棒相加。家长的高期望,特别是不恰当的奖罚方式,无疑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加剧了学生的考试焦虑。学校也是学生考试焦虑的剌激源。尽管目前应试教育正逐渐向素质教育转轨,但由于多种原因学校几乎无一例外仍在追求升学率。考分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重要标准,因此考试成绩不佳,极易使学生产生低自我概念,并进而引起学生的焦虑。

  2、考试情境。试题过难、过繁或试题内容超出准备范围或试题份量过重、考试时间紧等都会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考场环境不好或考场环境过于陌生,监考人员无端挑剔、面部表情过分严肃等都可能引起考生厌烦、不愉快而出现考试焦虑。

  3、偶发因素。考生忘带文具用品、准考证,或由于交通问题造成考试迟到等也会诱发考试焦虑。

  四、降低考试焦虑的几点措施考试焦虑是可以调整的,以下是一些简便有效的方法: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期望值。

    期望水平是指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的期望会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因为目标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必然会使学生忧心忡忡,生怕不慎失误。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必然会使考生在考试期间过分担心、忧虑。如果期望值过高,常会产生两种影响。一是造成考前的紧张感,二是造成考后的挫折感。考前的紧张感是目标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心里没底,因此总在担心自己是否能实现目标而引起的。考后的挫折感主要是来自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因为目标水平偏高,所以实际上很难实现,这就会使自己总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不行,由此导致挫折感,也会引起焦虑反应。因此,为降低考试焦虑,需要适当调整期望水平,这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期望,也包括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二)端正考试动机,正确评价考试成绩及意义。

  在目前升学、就业都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的社会中,考试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无疑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不但会影响到考生的升学就业,而且会影响到家庭、学校、社会对考生的评价。然而一次考试(即便是高考)也并非是决定个人终身命运的生死战,成败并不仅仅在此一举,尤其是改革了高校招生和分配体制后,实际上,以哪种形式取得大学文凭已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因高校已取消了“统分”制度),而获取大学文凭的途径有多种渠道,除正规高校的日制生外,函大、夜大、自考等等,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往届生考上大学的比例也不少,更何况成功之路千条万条,也不只是上大学这一条。因此,正确认识考试及成败的意义,对降低考生考试焦虑也是十分重要的。把考试视为决定自己终身命运的“生死战”,认为考不好就没有前途的考生,肯定会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成天提心吊胆,害怕失败,而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一旦考生改变了思维的刻板性,认识到成才道路的多渠道性,考试焦虑是会降低的。

  (三)作好充分的考试准备,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

    充分而良好的考试状态,是预防产生过度焦虑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如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缺一不可。

1、知识技能准备。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

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许多人的焦虑状态是随考试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积极的迎考必须有坚实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的范围、题型都有充分的了解,对难题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2、体能和心理准备。有不少学生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作息时间颠倒,生理功能紊乱,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一门心思想在考前多往脑中灌些东西,致使大脑过度疲劳,体能下降,精力不济,头晕、失眠、食欲不振。有一位参加高考的男生,考前总怕“砸锅”,加上较长时间的紧张复习,睡眠很少,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以至于在临考前三天就不能入眠。高考的头天晚上这位同学吃了一片安眠药仍睡不着,于是凌晨4时又吃了一片。不料等上午9时开考时,药性发生作用,该同学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全身无力,由两位同学搀扶着进了考场,其考试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人的生理活动是有一定局限的,因此考前适当的休息有益于考生保持良好的体能状况。除了要注意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外,保证营养的供给也是很重要的。考试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消耗的能量比平时多,所以考生应适当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肉、鱼、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有充分的体力。同时也要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等营养品的过量摄入,造成消化不良和肠胃功能紊乱,体能不仅没有增强反而下降。

  3、物质准备。在考试的头天晚上,就应该准备好准考证、文具用品、交通工具、手表等,避免由于物质准备不足诱发考场上的焦虑。

  (四)怯场的控制。

    怯场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在考试情境与考试本身的强烈剌激下,引起情绪高度紧张焦虑,使心理活动暂时中断或失调的现象。怯场是考试焦虑最典型的一种,然而掌握必要的技巧,是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的。

  1、先易后难。考试焦虑容易发生在考试刚开始的时候。因此,考前要告诫考生,做题时先仔细审题,先易后难,逐步适应;遇到难题暂时放下,等其它会做的题目完成后,再回头做难的题目。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准确,在此基础上求速度,题目全部做完后,需从头至尾认真检查后再交卷。

  2、自我调节。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时,不要惊恐慌乱,有几种缓解方法可供借鉴:其一是安静下来,暂停阅卷、答卷,静静伏在桌子上稍作休息,或把目光移向窗外的景色,转移注意力,停止有关考试活动的强制性回忆。一般情况时间很短就可以消除怯场而正常考试。其二是可用“调整呼吸法”,即遇到情绪极度紧张时,停止有关活动,全身放松,多次做深而均匀的呼吸,呼吸时大脑最好排除其他杂念,双眼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或微闭,反复有节奏地呼吸,这样也会很快消除怯场。还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如对自己说类似这样的话:“这次考不好,下次还有机会”,“我感到难别人肯定也难”,“把复习的都发挥出来就行了”等等。这些自我暗示对调节考试时的心态很重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在出现考试怯场时恢复平静。为了防止考试过程中的怯场,考前半小时内不要再进行紧张的复习,而且要避免谈论与考试有关的问题,最好听听轻松悦耳的音乐,活动活动身体,使身心放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考试焦虑并不可怕,只要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考前做好充分准备,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考试焦虑是可以调适的。


相关链接:

考试焦虑概念

过度考试焦虑的危害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治疗方法

考试焦虑的诊断

“尖子生”的成绩缘何突然下滑——对一位考试焦虑者的心理调试

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

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 返回学习资源库|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