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埃里克森、西尔斯的心理发展理论探讨
【作者】:宛容 兰文杰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西尔斯的学习理论被称为三大发展理论,它们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现实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皮亚杰、埃里克森、西尔斯所信奉的哲学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所采用的概念和术语多半只能在独特语义范围内进行解释,互相沟通和转译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从他们对人类发展的基本设想和整体性的描述,可以看出,三大理论有许多共同和不同之处。
1.三大理论都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心理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
皮亚杰具有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相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社会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实体的和观念的东西都是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之中。他把儿童最初的认识或心理机能称之为智力,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一个统一、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自我调节和内部组织化两个因素。他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与道德发展都看成儿童社会化的成果。在智力方面,他认为:“人是社会的生物,而社会则改变着、促进着、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着某些智力机制。”在道德方面,
他认为社会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道德作为对人际交往规则的价值评价体系,属于情感领域,它能有效地协调人的行为,和社会化协作的进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皮亚杰认为,与智慧的变化相比,社会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情感的发展,整个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一个一切社会关系不断内化的人格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逐渐脱离自我中心而与社会取得协调的适应过程。根据皮亚杰的描述,主客体的分化是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儿童完成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解除了自我中心以后实现的。儿童只有把自己也看作客体感知自身时,才会产生最初的自我意识,才会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从而也是认识的来源,才会主动协调对于客体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动作图式把自己同外部世界初步对立起来。自此以后主客体才获得认识论意义,它们各自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主体朝着内部协调的方向前进,把主体自身的活动和活动的图式联合起来或分解开来,对它们进行分类,排列顺序,使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等,这就使主体越来越富有思维的特性;另一方面,客体朝着外部协调的方向前进,也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运动学或动力学的角度把客体在时空上组织起来,这就使客体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客观性。然而,主体和客体各自的发展,并不是两条互不相关的直线,无论是主体的发展还是客体的发展,都是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的,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皮亚杰认为人脑思维最早的结构图式就是遗传图式,诸如吮吸、抓握、行走等。这种遗传图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遗传图式是一个原始的、低级的人脑思维结构,之后,随着婴儿头脑发育的不断成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思维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从遗传获得的这种原始结构,一次一次的被突破。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新的东西,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思维结构。个体把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结构之后,就好象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这就是同化,然而,这种同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同化不能使结构改变或创新,只有自我调节才能起这种作用。比同化、调节更高一级的是适应,适应包括同化和调节两种作用和机能,通过同化和调节,使人脑思维认识结构不断拓展,以适应新的环境,通过适应,使同化,调节达到相对平衡,平衡状态继续不断的发展,促使人脑思维结构的不断形成,不断变化,这就是皮亚杰对认识本身的前过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正如皮亚杰指出的“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展的结果,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低级的结构”。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一个同步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能在种系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对应。埃里克森强调社会化传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一个隐蔽的、巨大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儿童训练系统中共同的因素。人类发展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不协调表现出来的。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埃里克森对发展的总看法是,人的发展是一个生物与社会事件所引起的进化过程,发展中包括成熟和偶然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在他看来,人的发展既带有先天的倾向,又服从于个体与社会的需要,发展是一个结合了教育的成熟过程。
西尔斯的学习理论相信宇宙的可认识性,他认为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活动的观察才能作出评价。行为是个体的核心,人类有一定天生的学习能力,但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父母、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培养。个体行为的发展在不断地实现小行为而趋向大行为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一切来自原始内驱力的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变成二级动机系统。社会性的欲望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人格是个体潜在能力转变为将来行为的双维活动的产物。无论是组织的变化,还是经验的获得,都给个体的发展留下不同的烙印。西尔斯把儿童发展看成是不断增加事件系列中的链条,是由不断增加的事件所组成的系列性行为,每一节或每一事件都在不断程度上部分地重复了先前行为的获得。“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很有顺序的过程,他放弃不适合的行为模式而得到一种新的符合他的年龄和生活条件的行为模式。”
2.发展是一种方向性、连续性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运用数理逻辑这个工具,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每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分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第一分阶段从出生到7——9个月,主要表现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集中化;第二分阶段从9个月到1岁半,主要表现为儿童实践智力格式的客观化与空间化。(2)从表象智力到具体运算过渡的阶段。
第一分阶段始于1.5—2岁,语言与意象的符号性功能开始发展;第二分阶段始于7—8岁,以可逆性的具体运算的准群开始出现为特征,并表现出各种类型的守恒。(3
)形式运算阶段,第一分阶段从11—13岁,开始组织各种形式运算;第二分阶段从13—15岁,能完成一般的组合性运算和有二种可逆性的INRC群运算。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都是一个整体,与其它的年龄阶段的结构有着质的差异,但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延伸和超越,又是后一阶段发展的起点,发展的程序不变。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任务:(1)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或疑虑,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从7岁到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 从12岁到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
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里克森的发展过程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西尔斯认为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粗略的行为阶段。从10—16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试图消除本能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开始需要安全地得到食物,排泄,体验生理上的舒适。(2)以家庭为中心的二级动机组织阶段。集中于家庭的学习,年龄从1岁半延至儿童期。(3)次级动机系统(超过家庭外的二级动机组织阶段)。这是家庭外的学习,这时期相当于学龄期,儿童准备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外部世界接受信息,带着早期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行为。西尔斯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描绘为一块石头扔在水中所激起的三个同心水波。最里面的一环代表与儿童息息相关的父母亲为核心的教育环境;第二环代表包括其它家庭成员在内的较大的家庭环境;第三阶段代表延伸到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每一环都从内向外地扩张并在扩张中消失了原来的界线。
3.三大发展理论都认识到,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皮亚杰认为,分析内外因相互作用,即通过平衡而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因素:(1)机体的生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机能练习和最低限度的经验。成熟在发展的顺序不变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不能说明所有的发展,它只是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
)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获得经验的作用。皮亚杰认为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概括出它们的属性。二是数学逻辑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从而辩明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客体。数理逻辑结构来自动作的协调而不是不可避免地来自客观物体。(3)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如果没有儿童的同化作用,这种作用将不生效。(4)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平衡过程。前面三个因素不是简单凑起来就促进心理定向性的发展的,而是要通过主体内部的机制,这就是平衡过程。
埃里克森认为与生物的、先天素质一起作为合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是物质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环境。个体的发展也常依赖于某些偶然的机遇,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西尔斯用自己的研究材料证明,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与原始动机系统(如依赖、喂养、排泄、性、进攻)和社会因素(如父母的态度、文化教养、社会地位)有关,而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辨别游戏、运动、推理和良心。行为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是生理成熟、社会文化教养和期望的结合。
4.三大发展理论都涉及到心理结构问题。
皮亚杰把认知的发展归入同化与调节的平衡与适应的动态结构;埃里克森则沿袭精神分析学说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式结构;西尔斯的学习理论运用了一种双链式的行为——结果和动机——强化结构。
5.三大发展理论的结构和假设又存在不同。
(1)关于发展阶段划分虽然有一定的重合,
但他们对这些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不一致。皮亚杰分四个阶段,埃里克森分八个阶段,西尔斯分三个阶段。
(2)虽然都认识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强调各有偏重。皮亚杰强调动作,强调生物适应,强调图式,不强调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不强调反映,对儿童思维发展估计偏低。他把儿童心理的发展视为衍生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由遗传方面先天预成的,也不是由环境方面机械决定的,而是衍生于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回路系统中。人的发展可看成是成熟、经验、平衡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埃里克森强调了“自我”的概念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强调了社会文化遗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着重指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的“危机时期”。西尔斯强调行为,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父母、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培养,强调母亲的作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适应原则。
(3)每个理论虽然都涉及到心理结构问题,
但他们对心理结构的划分是不同的。
总之,三大理论从各自的假设出发,从不同信奉的哲学和角度出发,异曲同工地描述了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
相关链接:
皮亚杰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