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语言行为》一书中提出的言语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以对动物进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认为儿童获得言语主要靠后天学习,也与学习其它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实现的。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筑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如婴儿在咿呀学语时,父母或其他人总是高兴地对着他们咿呀作答,就强化了他们的言语行为;当婴儿发出接近成人的语音时,成人又会对这些发音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优势,于是婴儿就逐渐从没有含义的咿呀学语过渡到富有意义的言语。E.L.桑代克把这种学习称为"咿呀学语侥幸成功"。强化论者莫勒(O.H.Mowrer)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强化的模式来学习语言的。儿童模仿成人的发声常常与需要得到满足和愉快相联系,模仿就得到强化。强化理论还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结构是按照刺激-反应的公式产生的行为。儿童可通过一类言语反应的类化建立起某种语言结构与言语反应类别之间的联系。如一个孩子习得了"宝宝的鞋""宝宝的糖""宝宝的枪"这类反应后,他就理解了并能使用"宝宝的--"这种语言结构,以后能把新词填入已习得的这个语言结构中去。言语的学习强化理论强调后天学习在言语中发展中的作用,有可取之处。但强化理论不能充分说明儿童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惊人的情况下为何能正确掌握语言的规律。强化理论只强调外部影响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积极的主体,从而抹煞了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 返回学习资源库|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