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第二章)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发达的研究领域。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在探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理论背景、研究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包括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行为派与认知派是学习理论上两大对立学派。下面分别介绍这两大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

      行为派的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学习观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 van  Pavlov,18701932)是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者。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生理现象时。把食物呈现在狗面前,并测量起唾液分泌。通常狗吃食物时才会分泌唾液。然而,巴甫洛夫偶然发现狗尚未吃到食物,只是听到送食物的饲养员的脚步声,便开始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没有放过这一现象。他开始做一个实验。先给狗听一个铃声,狗没有反应,然而在给狗铃声之后紧接着呈现食物,并经反复多次结合后,单独听铃声而没有食物,狗也“学会”了分泌唾液。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的多次结合从一个中性刺激变成了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条件性反应,巴甫洛夫将这一现象称做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俄国,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在美国,行为派的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均接受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华生(J.B.Waston)于1913年首次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也因此成为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是第一位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他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集中条件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婴儿恐惧形成的实验以证明他的观点。实验的对象是原来对兔子无任何恐惧的婴儿。在实验中,当兔子在婴儿面前出现时,同时呈现一种可怕的声音,经多次重复后,婴儿见到兔子就会感到害怕,甚至会泛化到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恐惧。

     (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他从189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用小鸡、猫、狗、鱼等动物为实验研究的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出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最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猫的学习实验

        1898年,桑代克做了关于猫的学习实验。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问题箱)(见图3-1)中,笼外放有鱼和肉。笼中有一踏板用绳子和门钮连在一起,只要踏下踏板,笼门可打开。猫在笼中用爪够不到食物,于是乱咬、乱蹦。后来偶然碰到踏板,笼门打开,取到食物。然后又将猫放回笼中,猫仍然需要经过乱咬、乱跳等过程才能逃到笼外,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猫的无效动作逐渐摒除,打开笼门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最后,猫一入笼内,就能打开笼门而取得食物。由此桑代克提出他的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联结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情境(以S代表)有时也叫刺激,包括外界情境和思想、情感等大脑内部情境。反应(以R 代表)包括“肌肉与腺体的活动”和“观念、意志、情感或态度”等内部反应。所谓联结,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它反应的倾向。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联结的公式为:SR。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直接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桑代克认为联结即本来(本能)的结合,是先天决定的原本趋向。他把联结的观点搬运到人类的学习上,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在于:“动物的学习过程全属盲目”,“无需观念为媒介”,而人的学习是以观念为媒介,是有意识的。但二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简单与复杂、联结数量的多少,动物学习的规律依然适合于人类的学习。  

     (2)学习过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桑代克用不同的动物进行实验,结果相当一致,由此,他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3)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

    桑代克提出三个学习的主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练习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减弱。

     效果律是指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1930年以后,桑代克对练习律和效果律做了修改,认为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力量,而只有伴随着满意感时,练习才有作用。对于效果律,他认为烦恼对联结并无直接的削弱,只承认满意能增强联结。

      桑代克提出的副律包括:①选择反应律;②多重反应律;③定势律;④类化反应律;⑤联想转移律。

      3、对桑代克学习理论的评价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他运用实验而不是思辩的方法研究学习是一大进步。他的学习理论引起了有关学习理论的学术论争,推动了学习理论的发展。联结说的提出也有利于确立学习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相应地,也有利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教心的发展。

   (2)联结说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以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公式作为解释学习的最高原则,是遗传决定论和本能主义的;抹杀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尤其是取消了人的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未能揭示人的学习的实质以及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是机械主义的。

  3)试误说以尝试和错误概括所以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符合学习的实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试误直至今日仍被看成学习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4)、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有些简单,不能完善到说明学习的根本规律,不过也有部分的真理性,即使现在来看,其中的一些规律对学习活动仍具有指导意义。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斯金纳(B.F.Skinner)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

     1、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

    斯金纳(B.F.Skinner 1938)在特制的实验箱(斯金纳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事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有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此外,斯金纳还做了鸽子啄圆窗反应的实验

        2、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把一切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两种  

        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或刺激性)条件反射过程,是先由已知刺激物引起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刺激物相结合的过程,强化是为了加强刺激物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有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反应相结合的过程,强化是为了增强反应的。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电反射构成的,反射有两种,行为也必然有两种,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此,学习也分为两种,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斯金纳更重视操作学习,他认为操作行为更能代表人在实际中的学习情况,认为人的学习几乎都是操作学习。因此,行为科学最有效的研究途径是研究操作行为的形成及其规律。

    (2)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有人称他的学习理论为强化理论强化说

     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认为学习和行为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只要安排好强化程序,就可以随意地塑造人和动物的行为。

     3、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1953年秋天,斯金纳旁听了自己孩子所在小学四年级的叫许。这就是他日后设计程序学习的开始。课堂教学是由一名教师讲解,许多儿童在这一位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儿童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但教学去只能按照班里的平均水平进行。总之,班级教学很难按照每个儿童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因此,他设计了适应个别差异教学的“教学机器”。

     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指出:(1)传统教学在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上是消极的,多为负强化(如发脾气、惩罚、训斥等);(2)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3)缺乏连续的强化程序;(4)强化太少。传统教学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强化太少。一个教师要对一班几十名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强化机会是做不到的。由此,斯金纳强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问题相当于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刺激”,学生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原则):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 “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5)低的错误率: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即使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程序学习并非尽善尽美。由于它主要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个体化学习方式,因此,人们对它的非议主要有三个方面:使学生学习比较刻板的知识;缺少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除在教育上的应用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动物行为训练、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二次世界大战时,斯金纳为美国国防训练鸽子为导弹导航的工程;;曾在斯金纳实验工作的布里兰(M.Breland)夫妇,在掌握了训练鸽子啄电键的技术后,很快就去搞赚钱的应用:先是训练小鸡、小鸟到集市展览,进而用他们做饲料广告。进而训练各种动物38种6000多个,用于杂技表演、广告、电视、电影创作等。用于心理治疗的行为塑造的“代币制法”也经常被用于学校、精神病院、监狱等机构,通过强化塑造所期望的行为。

    4、对斯金纳学习理论的评价

  (1)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是在对动物大量实验研究和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其规律,把学习的理论研究推进了一步,贡献较大,他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上,他设计的程序学习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对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教学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程序学习中,强调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学习者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动物训练、行为塑造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亦有重要应用。

  (2)斯金纳的理论具有行为主义的特点,忽视人的意识和思维 在学习中的作用,将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简单地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没有反映出人类学习的本质,表现出明显的机械主义。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一个派别,创立于1977年。班杜拉认为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是通过对他们生活中他人行为的观察而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详见第十二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