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我们在总结、提炼已有的启发式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四阶段”课堂结构模式。
一般来说,一堂设计完整的启发式教学课应该包含连续的四个阶段:即温故导新,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阅读探究;交流比较,总结概括;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上课之初,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便用较短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了旧课。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温故导入知新。
提出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从而在已有知识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绝不能流于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简单问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现成的答案。看起来问题提了不少,但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触动,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牵着学生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没有放开。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①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过于笼统、一般化;②问题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平淡。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前,数学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上树想测树高,不过河想测河宽,怎么办?”在学习压强概念时,物理课教师可以提出“一块砖放在沙地上,怎样才能陷得最深?”③问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具有适当的难度梯级,不能过于简单;④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定得过死,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了若干问题,在实际面对学生上课时,既要能收得住,即教师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加以适当控制,又要能放得开,即允许学生提出教师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做“冷处理”,而应热情鼓励,进而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动脑精心设计。设计好的问题可以事先写在题板上,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口头提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做一番讨论和分析,而不是立即寻找问题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们提出:“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含义?”“你能否将这个问分解成几个更小的问题?”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对问题本身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也允许学生就不清楚的问题向教师质疑。
当所有的学生对问题本身有了清晰的印象之后,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应部分内容的具体页数。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带着前一阶段提出的问题,自己反复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独立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将探究的结果,即每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这期间,学生以自学教材为主,教师在学生座位间巡视,对学生进行自学阅读方法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
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当多数同学根据对教材的阅读已经写出探究的答案时,教师宣布停止阅读,让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探究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并比较答案的异同。交流答案可以采取分组和不分组两种方式。分组交流,即将全班同学按座位相邻划分若干小组,每小组4—6名同学,在小组内比较各自写好的答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每位同学在小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不分组交流,即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问题答案,由教师点名叫一些学生面对全班同学回答自己写好的答案,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辩论和补充。后一种方式受时间所限,不可能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发言交流的机会,因此,应以小组交流的方式为主。
在学生交流各自答案过程中,每位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大相径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学生都等待教师的最后裁定。因此,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概括。教师首先要明确阐述问题的答案,并对学生的某些错误答案进行分析,提出其错误的原因;其次,教师要以精练的语言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的总结概括不是对知识的简单讲解和重复,在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最后讲解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通过前面的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获得了新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还未达成预定的状态,易于和其他知识混淆,易于遗忘。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还要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知识转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做练习。这时,教师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理解和学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练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算,请学生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口头回答,或者在练习本上各自完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做练习的这段时间,再次巡视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练习的结果正确与否,教师要在一堂课的最后提供练习答案,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答案,可以自己评定练习结果,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交换作业,相互评定。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抽查式评定,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对学生优良的练习成绩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既检查和评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及时强化。因此,这最后阶段的练习和反馈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采自路海东,熊梅,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