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印刻现象的研究

 

    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D.A.Spalding,1873)在刚孵出的鸡雏身上发现,并且还观察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动的生物是否自己的同类。后来,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母亲与幼小动物就不会相互认识。

    在人类身上目前还没有发现典型的印刻现象,没有发现错过某一时期就完全不能进行的学习。但就儿童的学习而言,某些学习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学习效果更好,更容易发挥个体的学习潜力,却是事实。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行为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早期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少年期以前是第二语言(主要是语音方面)学习及音乐听觉训练的关键期。

 

 

 



| 返回学习资源库|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