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变调 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叫做变调。在普通话中,常见的变调现象有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 “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上声字声调不变。在下列情况下变成阳平或半上声。 1.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35)。例如“广场、讲解、展览、冷水、水果、选举、管理、党委、永久、处理”。由于变调,某些字单字调本来不同,连读后变得近乎相同,如“土改”和“涂改”相近,“李老师”和“黎老师”相近。 在原来为上声而改读轻声的字的前面,就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上声”。例如: 早起 等等 讲讲 想起 (变阳平35) 嫂子 姐姐 毯子 姥姥 (变半上声21) 如果连读的上声字不止两个,可以根据词语意义分组之后,按上面说的方式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上声,前面的一律变为阳平。例如: 很勇敢 小老虎 展览馆 管理组 彼此友好 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马 2.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变半上声,调值由214变为21。例如: 在阴平前 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买姜 好书 写诗 语音 在阳平前 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买油 好房 两条 语言 在去声前 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买菜 好戏 写信 美味 在非上声变来的轻声字前,上声也变为半上声。例如: 尾巴 起来 宝贝 里头 母亲。 (二)去声的变调 去声在非去声前一律不变,在去声前念成半去,即由51调变成 53调。例如“社会、电话、秘密、正确、注意、奉献、庆祝、建设、继续、顾客”。 (三)“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不”的本调是去声,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受后一音节的影响而产生变调现象。其变调规律有以下四点: 1.单用或在词句末尾,念本调。例如: 一 二十一 表里如一 统一 不 我不 2.在去声前一律念阳平。例如: 一月 一阵 一致 一见如故 不去 不怕 不错 不见不散 3.在非去声前一律念成去声。也就是说“一”在非去声前变为去声,而“不”仍念本调。例如: 在阴平前 一天 一箱 一根 一根 不高 不说 不听 不依不饶 在阳平前 一年 一条 一头 一言为定 不长 不甜 不来 不同凡响 在上声前 一本 一尺 一碗 一往无前 不走 不好 不想 不可思议 4.夹在词语中间时念轻声。例如: 听一听 尝一尝 走一走 看一看 香不香 行不通 想不开 受不了 (四)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单音形容词重叠,重叠部分多伴有儿化,并常变读阴平。例如: 远远儿 满满儿 好好儿 早早儿 慢慢儿 快快儿 2.双音形容词重叠,第一音节重叠部分常读轻声,第二音节及重叠部分常变读阴平。例如: 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热热闹闹 老老实实 利利索索 漂漂亮亮 以上数例,除“整整齐齐”外,重叠部分都可儿化,如“热热闹儿闹儿、干干净儿净儿”等。 3.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多读阴平。例如: 红彤彤 绿油油 暖洋洋 沉甸甸 毛茸茸 也有不变调,仍然读本调的,如“热辣辣、金灿灿”。 (五)“七” 、“八”的变调 “七” 、“八”在去声前可以读阳平,现在一般都读阴平,不变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