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戏剧部分 [回首页]  
 
  中国现代戏剧部分学习指导

  《五奎桥》作者:洪深

    1、剧作主题:
    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村抗旱为背景,反映了农民与地主和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剥削者的凶恶面目,歌颂了农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

    2、戏剧内容:
    剧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与豪绅地主的矛盾斗争。由于久旱无雨,庄稼枯萎,为了活命,农民高价租用抽水洋龙船灌田,而五奎桥桥墩矮小,船撑不过去,唯一的办法是拆桥。但五奎桥是地主周乡绅修筑的“私桥,是纪念他家的盛世和保全他家风水的标志,也是他家世代统治农民的权威象征,因而地主周乡绅竭力阻拦拆桥,从而引起拆桥与护桥的矛盾冲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穷苦的农民拆毁了五奎桥,动摇了地主阶级的尊严与威风,显示了农民的反抗力量,预示着封建统治势力的崩溃。

    3、人物形象:
    剧本主要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一是青年农民李全生,他正直、倔强,富有反抗性,为挽救几十户农民的稻田,挺身而出,力争拆桥;他机敏,智慧,有阶级意识,不仅识破了周乡绅种种欺骗农民、分化农民的毒计,也毫不惧怕任何恐吓和诬陷,表示“宁愿做周乡绅的冤家对头,也不愿意来啃他吃剩下的骨头”,充分表现了不妥协的坚强性格,是具有斗争性的觉醒农民的形象。
    与李全生相对立的周乡绅,读过书,做过官,办过事,退老在家享福,是个奸诈、狡猾、凶狠的家伙。他绞尽脑汁护桥,当不得不直接出面时,他紧紧抓住老年农民的迷信思想、保守观念和卑微情绪,抓住农民们朴素的爱国之情,进行了一场妄图瓦解农民的心理战。当一切阴谋权术被李全生揭穿之后,恼羞成怒,露出了狰狞面目,对家民施用血腥镇压的手段。作者对这个地主豪绅人物的刻画是淋漓尽致的。

    4、艺术特色:
    ①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戏剧冲突,随着“旱情”的发展,戏剧矛盾不断激化,将剧情推向高潮。
    ②人物性格在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中步步揭示,集中而简练的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阶级对立的时代主题。
    ③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色彩。剧本是“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但由于作者对农村不熟悉,对农民理解浮泛,剧本缺乏浓郁的乡土气息,减弱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

  1、简析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的题旨。
  《上海屋檐下》写30年代抗战前夕。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景。

  2、简述《上海屋檐下》中五家住户的经历和悲剧。
  第一家,工厂职员林志成十年前在朋友匡复被捕入狱时,被托照顾其妻杨彩玉和女儿,在匡复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与杨彩玉同居。十年后匡复出狱回家,三人心灵都留下伤痕。林志成软弱内疚,杨彩玉多情,难以选择。匡复初时沮丧,最后毅然奋起,走出家庭,奔向时代洪流。
  第二家,大学毕业生黄家楣,毕业后却失业在家,穷困潦倒,老父远道来沪探亲,家楣与妻只能变卖衣服强颜欢笑,黄父发现真情,留下仅存两块钱后悄然离去。
  第三家,卖报孤老李陵碑,独子在“一.二八”战事中牺牲,心中仍盼其归来。
  第四家,孤苦无靠,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丈夫漂泊海外,自己受尽流氓侮辱。
  第五家,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生活拮据,只能苦中作乐。

  3、简析《上海屋檐下》的结构艺术。
  《上海屋檐下》的结构属于“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追求自然、朴实。剧本巧妙地截取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五户住家十四个人的生活。
  情节基本上以林志成一家为中心,以林、匡、杨三人之间的复杂经历以及感情纠葛贯穿始终;将黄家楣家庭悲剧、李陵碑和施小宝的苦难命运交织相间;以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为穿插交换的交叉点,使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井然有序,波澜起伏的发展。


  4、简谈林志成和匡复形象及意义。
  林志成是《上海屋檐下》中一群小人物里刻画得较为丰满的一个。他善良、软弱,被捕匡复托其照顾妻女,因失去信息又和其妻产生感情而同居,匡复回而感无脸见人,背着沉重负罪感,想离开又难以割舍。在工厂不满老板,又不敢反抗,生活得压抑、痛苦。后在匡复精神感召下,终于觉醒,不惜丢掉饭碗,摆脱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
  匡复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狱,获释回家却发现妻子和朋友林志成同居,处于尴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待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克服了个人生活的创伤,走出家门,重新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林志成和匡复形象,体现了作品“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的题旨。

    6、 分析《上海屋檐下》的艺术成就。
    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以及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取材于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呈现出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其次,剧中多次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第三,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共同发展。剧本突破了传统戏剧中一场戏表现一个场景的结构模式,在同一舞台空间内,同时展开了五家人家的悲喜剧。第四,采用素描手法刻画人物,在平淡中蕴含激情,平凡中显示了伟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恬淡、自然、深沉、隽永的艺术张力。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