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散文部分 [回首页]  
 
  中国现代散文部分学习指导

  《过客》作者:鲁迅

  1、背景及主题:
  《过客》,创作于1925年3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处于低潮,《题<彷徨>》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正是鲁迅当时心绪的写照,但他没有绝望,而是执著求索。《过客》就体现了这种永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2、散文内容:
  作品塑造了一个艰苦跋涉、坚持前进的旅人的形象。这个孤独、困顿的“过客”,来到一个萧疏破败的荒野,时间已经黄昏,而且疲顿不堪:“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力气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恶他所走过的地方(生活着的旧中国),到处是压迫和奴役,充满了虚伪和狡诈,因而他决不回转,决不妥协。虽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但是前面有声音在召唤,他要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战斗,所以他终于谢绝了老翁的种种劝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帮助,在暮色苍茫中,“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来进发。
  

  3、“过客”人物形象:
戏剧的主人公过客是一个理想追求者,跋涉者,人生道路和生命意义的探索者,社会黑暗的反抗者。因为不满现实的黑暗,他只知道一个劲地向前走,去寻找乐土。他问老翁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翁告诉他说,前面是坟;而小女孩却说:“那里有野百合,野蔷薇。”老者劝他回去,因为独自前行是危险的。但过客执意前行,因为远方有个神秘的声音在呼唤他。最终抵制住了老翁的多次劝说,拒绝了小女孩给他裹伤的诱惑,决定孤身一人继续行走。

  4、散文艺术特征:
  ①《过客》用戏剧形式写成,篇幅短小,确是却对整个人生做了如此深刻的思索。
  ②象征和暗喻手法的运用。如“过客”的象征意义。
  ③篇章比较隐晦,难于理解。《过客》写的是作者当时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矛盾和自我剖析,思想深远,富于哲理,社会阅历较少和思想平庸的人是难于理解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1、写作背景: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2、散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三味书屋”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文章结构:
  散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

  4、散文艺术特点: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回忆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②在描绘的时代社会图景上,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③语言,简洁清新,生动自然,文字优美,轻松流畅,寓庄于谐,饶有风趣,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④文体意义:散文体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