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
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于1792
年建立共和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确立。奥柏林的“编织学校”是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开端。此后出现的数目众多的托儿所,主要是受到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在办学宗旨、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借鉴和吸收了英国幼儿学校的经验。从19
世纪30
年代开始,法国政府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托儿所作为公共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托儿所的财政资助,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受到福禄倍尔幼儿园理论的影响。
一、18世纪末至1835年前的学前教育
(一)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编织学校”的创设者是法国新教派的一名牧师奥柏林(J.F. oberlin,1740~1826 年),他于1776
年创设了“ 编织学校”。在学前教史上,人们一般都把奥柏林的编织学校看做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它在法国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奥柏林从1767
年开始在法国的一个名叫布鲁德堡的教区任牧师,一直到他逝世为止。在任牧师期间,他通过各种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活动,为努力提高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教养水平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特别是他在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与整顿方面功勋卓著。在他任布鲁德堡教区牧师前,全教区只有一所学校,而在奥柏林任职后的几年间,学校增加到5
所,而且学校类型也增多了,并建立了7~16 岁儿童一贯制的学校体系。
此后 , 奥柏林还于1776
年创设了“编织学校”,这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为对象的保育所,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这所学校有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任手工技术指导,另一名任文化、游戏方面的指导,并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工作。“编织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讲童话故事、
采集和观察植物、绘画、地理 ( 本地区的、法国的和欧洲的地理与地图
知识)等,还带领儿童做游戏。对学童进行缝纫、纺织编织方法的传授,还教授历史、农村经济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奥柏林认为,这些学习或者完全是游戏式的,或者是娱乐性的学习。此学校一周开放两次。
实际上奥柏林的编织学校和当时普遍存在的"教会学校"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一种慈善机构。但是由于奥柏林把这个学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使这个编织学校处于重要的地位。在这点上,他的学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具有创新的意义的。它在法国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并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与法国的其他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等也没有直接关系。
(二)柯夏的“托儿所”
作为法国现代学前教育设施之一的托儿所,其前身是1826 年由法国上流社会的妇女帕斯特莱 (Mmede
Pastoret,1766~1843 年)
在巴黎创办的"托儿所"。当时帕斯特莱侯爵夫人担任一个慈善组织--"妇女会"的会长,她以此会为基础,开办了这个收容 80
个孩子的"托儿所",这样便翻开了法国学前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帕斯特莱夫人领导的妇女会的托儿所运动得到当时巴黎第12区区长柯夏 (J.Cochin,1789—1841
年)的支持和协助。柯夏曾亲自到英国去,对英国的幼儿学校进行了一年时间的考察和研究,之后,他便协助妇女会于1828
年模仿英国的幼儿学校建立了一个托儿所。同年,柯夏自己也开办了一个"模范托儿所"。不久,在这个托儿所里还附带开设了培养托儿所教员的课程。这样,1828
年巴黎便有了3 所托儿所。此后,巴黎的托儿所便逐渐发展起来。
柯夏对法国托儿所的创立还起了理论指导作用。他在所著的 《托儿所纲要》 (1853 年 )
里曾说明了设立托儿所的理由,分析了托儿所存在的意义。他说,"可以认为,托儿所的创建,在公共的(贫民)救济设施之中是最为有效的、最现实的、最有力的、最有成果的。……给贫民带来了充足的救济;……它为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有力手段,为父母提供了受益的有力手段。"他认为托儿所首先是最有效的公共的贫民救济设施,其次是教育设施。柯夏的这种想法
,
实际上和英国幼儿学校的创办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且柯夏基本上是模仿了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如设立了阶梯教室,使用教学柱和置换架等教具,特别是模仿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注重对幼儿进行智育训练的做法。柯夏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包括:宗教、读、写、算、几何、地理、历史、博物、图画、体育等,这同当时的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教育内容的程度上有所差别,在方法上使用的是直观教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很明显,柯夏托儿所具有偏重智育的倾向。
当然,法国这时的托儿所并不完全是英国幼儿学校在法国的移植,也有对英国幼儿学校改进的地方。比如柯夏领导的法国托儿所在道德教育方面和对待孩子的方法上,远比英国的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更具有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特点。柯夏主张,托儿所的教师要避免一切暴力、压制和暴躁行为,教师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教师也不要使用简单的惩罚手段,而应该向孩子指出其行为的恶果。柯夏认为,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惩罚,他就会变得固执、残忍,所以柯夏对鞭打孩子的作法是非常反对的,他所领导的托儿所里很少有惩罚的行为。另外,同英国的幼儿学校相比,柯夏的道德教育观点也是很具有合理性的。他认为托儿所应该培养幼儿的品德:柯夏又强调,为了培养幼儿品德,幼儿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二、法国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
(一)托儿所性质
托儿所的发展,引起了法国教育行政当局的注意,他们承认了托儿所“不仅照看和监督孩子,而且也进行教育”的事实。1833
年,在《初等教育法》(通称“基佐法案”)
颁布的同时,法国公共教育大臣基佐在有关的文件里提到,应把托儿所看做是初等教育的基础。此后,他又指示公共教育部对托儿所给予财政上的援助。于是,1835
年,公共教育部给予托儿所25900法郎的援助,由国家对托儿所进行补助。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在这之前托儿所的费用主要是由一些民间组织和各地方当局提供。由国家参与对托儿所补助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法国托儿所的发展,到1835年年底,法国被公认的托儿所已有93所。
为了使托儿所更快地发展,政府当局还试图将托儿所的管理权、监督权从妇女会手中接收过来,把托儿所作为公共教育部所管辖的学校。为此,1836
年妇女会解散之后,根据当时的公共教育大臣萨鲁安迪提出的建议,曾于1837年12月发布了一个文件。这是有关托儿所的最早的规定,它制定的有关托儿所的管理、监督体系的规定,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对托儿所的行政管理工作起了指导和约束作用。这个规定由五章三十条组成。第二章谈到了托儿所的性质和托儿所的保育内容,规定托儿所是为
6
岁以下的儿童开设的慈善设施。在托儿所里,要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和读、写、算初步知识的最基本的训练。在这里,虽然还是把托儿所规定为"慈善设施",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托儿所的保育内容有极端的偏重智育的倾向。第二章是关于托儿所的领导问题,规定了把托儿所所长称为"监督",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需要持有"能力证书"和"道德证书"等。第三章规定在每个地区均设置一个"托儿所考试委员会",在全国设立一个"托儿所高等考试委员会"。各地的托儿所考试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准备担任托儿所"监督"的人进行考试,发给"能力证书"。而国家的"托儿所高等考试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托儿所考试计划、经营管理计划等;负责推荐托儿所所用书籍;对托儿所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以保障全国各托儿所教育方法的同一性;参与制定和执行国家有关托儿所的政策。第四章规定各地区的教育委员会对于托儿所具有一般管理、监督权。此外,还规定每所托儿所设"视学"1
名,负责监督这个托儿所的各方面工作和财政管理,"视学"有义务把监督检查的结果向教育委员会报告。最后的第五章是若干"暂行规定"。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法国托儿所虽然仍保留着慈善团体的性质,但已经完全成了公共教育部管辖下的学校,成为公共教育学校的一部分了。这一规定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托儿所的发展,掀起了在全国各地设立托儿所的热潮。
1855 年3 月,在教育部长福特尔的努力下,以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义颁布了有关托儿所组织的敕令 ,
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
敕令的第一条是关于托儿所的性质。规定"托儿所不论是公立或私立,都应当成为2—7岁的两性儿童在道德与身体的成长中得到必要照顾的教育设施。又提出托儿所的保育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
宗教教育、阅读、书写、运算和绘画的初级知识。 (2) 日常生活知识。 (3) 符合儿童年龄的手工作业。(4)
宗教歌曲、道德和身体素际方面的训练。这个保育内容明显地带有宗教色彩,而且具有明显的注重智育倾向。
在"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中规定了托儿所的保育时间与托儿所的设施。在保育时间上规定:夏季 (3月1日~10月1日)
是上午7点到晚上7点,总共12个小时;冬季(11月1日~2月底)是上午8点到晚上6点,总共10个小时。关于托儿所内的设施,规定须有两下房间。一间是作为既可休息、又可娱乐用的室内游戏场,另一间是上课用的。"托儿所内部规章制度"中还规定在了对儿童的教育方法:"紧止打骂儿童,要经常地谆谆教诲。只能给儿童以如下的惩罚:罚站,最长不超过十分钟;赶出梯形教室;禁止和大家一起做手工作业;罚他(她)向后转,面对大家。"这些规定表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福禄倍尔幼儿园方法的传入
最早将福禄倍尔幼儿园引进法国的是玛伦霍尔兹•别劳男爵夫人。她作为福禄倍尔的学生,为推广福禄倍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而积极地开展活动。她于
1855 年来到法国,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宣传讲演了 1 00次左右。正是经过她的多传介绍 , 法国人才开始了解福禄倍尔的幼儿园思想与实践。
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在这之前,上层社会的儿童都是在自己家里由专门的保姆或家庭教师进行保育和教育,福禄倍尔幼儿园的经验被引进以后,法国才开始设立幼儿园,而这种幼儿园主要是面向上层社会儿童开放的,其原因是幼儿园只能容纳有限的人数,即一个幼儿园最多只能容纳
25
名幼儿(而一般的托儿所则平均可收容80~100名儿童)。其次,幼儿园的设施、质量都比托儿所好得多,当然相应的费用也高,因而贫穷的市民和工人阶级家庭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由此看来,正是由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引进,致使法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明显地形成了双轨制:即普通民众的儿童被送往专门接收劳动人民儿童的、数量较多的、简陋的托儿所;上层社会的儿童则被送往为数极少的、条件优越的幼儿园。从此,法国的学前教育便沿着这种等级性明显的双轨体制发展。
福禄倍尔对法国学前教育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将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方法引入托儿所中,开始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运动。例如,在托儿所里设立娱乐用的庭院,在庭院里种上花卉、树木
, 并将福禄倍尔“恩物”作为教具等等,对改革法国托儿所的保育内容和方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 l9 世纪末的"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这个名称最早是在 1840
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卡尔诺提出来的,他要求把"托儿所"改称为"母育学校"。但这个提议在时隔30年后才生效,直到1881年法国才正式开始采用"母育学校"的名称。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历史上实施最长久的一个教育法令--《费里教育法》,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并规定初等教育中免费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母育学校。这是官方的教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母育学校"的名称,从那以后,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费里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定,它对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881年8月颁布的政府文件中还对"母育学校"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母育学校"是初等教育的设施,那里的男女儿童将共同接受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规定,进入母育学校的儿童为2~6
岁,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理解力的发展程度编成两个小组 :2~4 岁为一个组,5~6
岁为一个组。这样,在母育学校就形成了男女儿童混合编制的班级,这同托儿所开创之
初的情况是不同的。当初,托儿所是按性别分班,而且在托儿所里还用墙壁、木板或栅栏将男女儿童隔开,这是封建的编班形式。而母育学校则根据儿童年龄发展阶段来编班,这样母育学校就如同是一个大家庭,教师就像慈母一样关怀照顾着每一个孩子,而这些男女儿童也像是一家人一样聚集在母育学校中,一起游戏,一起生活,一起成长,过着和谐、整洁的生活。
母育学校的保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向儿童灌输对家庭、祖国和上帝应尽的义务。(2)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如:区分时间与季节, 辨别颜色和形状等。(3) 唱歌、绘
画、书法、初步阅读、语言练习、儿童故事、博物和地理的基础概念等。(4) 手工作业的训练。(5)
按年龄阶段进行的身体锻炼。通过这个保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法国母育学校几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母育学校的教育特别偏重于智育,学习范围较广泛;二是清除了宗教教育内容,而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教育;三是注意让儿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四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如规定上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教师对儿童只能善意地引导,而不能打骂等等;五是采取直观教学法,注意儿童的游戏活动。
关于母育学校的设施,其中包括了保育室、游艺室和带小庭院的游戏场。而母育学校使用的教材也有很多,主要归为两类:一类是玩具,有用木头或橡皮制作的动物,用铅和木头制作的军事模型、积木
箱、小桶、于推车、跳绳、旋转环、小棍、板条等,有手工作业必需的用具,有地球仪、挂图,还有连环画和日用品之类。母育学校实际上已将过去托儿所保育工作的特点全部摒弃了,而完全采用福禄倍尔的玩具、教具和幼儿园教育方法,实现了法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但是,母育学校在保育内容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知识分量过重,对儿童的作业时间没有限定,致使母育学校充满了小学教育的气息,母育学校的教师大都把精力放在了多教孩子学知识方面,而忽略了母育学校应以照料和监护好儿童为主要任务。顾名思义,"母育学校"应是很好地承担如同母亲一样的责任,在母亲不能照料的时间里,母育学校可以给予儿童很好的照顾,保护好儿童的安全,这才是母育学校最本质的职责。由此可见,19世纪初开始的
把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作为托儿所的保育内容,借以谋求儿童智力发展的倾向,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当时在法国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