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航: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

第四节 俄国的学前教育

    在俄国农奴制废除以前,俄国的经济发展比西欧各国落后很多。 1861 年沙皇政府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开始大工业生产,到 19 世纪 80 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此时随着经济的增长,俄国的文化教育也有所发展,沙皇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对各级教育实施改革,开办了一些教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并把这些慈善机构收归政府管辖。俄国还成立了培养学前教育人员的机构,为俄国的幼儿园输送了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推动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俄国幼儿教育概况
(一)儿童慈善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始解体,城市公商业
三、乌申斯基教育思想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晌
    乌申斯基 (1824~1870 年 ) 是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对俄国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乌申斯基曾在孤儿院担任过俄语教师和监督,后又任一所女子学校的监督,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2~1867 年 ), 另外他还编写出版了俄语课本《祖国语言》 (1864 年 ) 和《儿童世界》 (1861 年 ), 他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其中有:《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论教育书籍的益处》、《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等。
    乌申斯基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这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乌申斯基强调俄国教育改革必须贯彻民族性的原则,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俄国的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制度,而应该从本国的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完全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二是要继承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遗产,重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教育内容都应围绕着这一民族性原则来进行,他特别指出,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整个俄国的文化遗产,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一方面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祖国语言,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是永不凋谢的,而且随着年代的延伸,民族语言会越来越丰富,越具有魅力,所以一定要崇尚祖国语言。乌申斯基在《祖国语言》这本书中写道:“民族的语言是远在史前就开始了的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一株最美的、从不凋谢、永远重新开放的花朵。整个民族和他的整个祖国都在语言中受到鼓舞;这是祖国自然界的整个深远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声调,它如此响亮地说到人对他的有时很严厉的祖国的爱,它如此清楚地表现在祖国的歌曲和旋律中、民间诗人的口中。但在民族语言的明亮而又透彻的深处反映出来的不只是祖国的大自然,而且有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语言是最有生命力、最丰富和牢固的联系,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代民族联结成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有生命力的整体。它不仅表现出民族的生命力,而且正是生活 本身。民族语言一旦消失,民族也不复存在!”
    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从民族性原则出发,要求建立俄国自己的教育制度,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学前教育制度。他还要求重视儿童对祖国语言的掌握,要求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要求重视本国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等等,这些思想都 影响着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