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法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德国还是一个有着大大小小诸侯邦国的封建制国家。国家长期不统一,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止,生产落后。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有所改变,逐渐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于1871
年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实行军国主义统治。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英国和法国晚,19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慈善性质的保育机构,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受到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开始学习英国幼儿学校的办学经验,发展学前教育。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从而使德国的学前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一、巴乌利美保育所
在英国幼儿学校对德国产生影响之前,德国已有了自己的学前教育设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
巴乌利美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Pauline,1769~1820 年
)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作为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正像 巴乌利美夫人自己讲的那样,这种设施是个"把被留在家里的幼儿集合在一起进行保护的地方"。当然它的设立也是出于为了让穷苦孩子快乐生活的目的。
巴乌利美保育所招收的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是季节性的托儿所,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每天的保育时间很长,从上午6点到下午8点。由12名贵妇人来轮班监督保育所的工作,在她们手下还有一些从孤儿院和职业介绍学校招来的
12~16
岁左右的女孩子做保姆,参与这种照顾幼儿的活动。巴乌利美保育所的保育方式是:经常对孩子们进行监督,但不给他们任何束缚,而让孩子们每天都在游戏中度过。天气好的时候还带幼儿们在庭院里玩耍。另外,巴乌利
美保育所还对幼儿进行如下的教育:教授正确的德语,教孩子正确地称呼身边的事物,进行守规矩、守秩序、协调、亲切、勤劳等有关社会道德方面的训练和生活规律的教养。但是巴乌利美保育所的重点是放在保护孩子们的健康上,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
巴乌利美保育所为幼儿们提供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幼儿们安排有规律的生活,而且还鼓励进行户外游戏,给孩子们讲授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总之,巴乌利美保育所作为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被人们所关注,成为德国学前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巴乌利美保育所之后,1819 年,在德国又出现了一个“瓦德蔡克设施”,
这是柏林最早的托儿所。它的教育对象是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弟。这个设施被称为“托儿学校”,它同前面的巴乌利美设施之类的季节性托儿所不同,是常设托儿所。不久又发展成收容流浪儿和孤儿的,进行24小时保育的常设托儿所。但是,这所托儿学校并没有作为一所纯粹的学前教育设施发展下去,最后无异于一所普通的孤儿院。
二、德国各邦的学前教育政策
1827
年,普鲁士政府教育部发出“迅速建立幼儿学校”的号召,在这之后,普鲁士政府对以贫民子弟为对象的学前教育设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1838
年,在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敕令中,批准了为援助柏林托儿所而设立的中央基金。敕令明确提出,这笔基金要用于维持现有的托儿所和设立新的托儿所。但实际上仍然把学前教育规定为"私人的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私人的慈善活动,同时也表明了普鲁士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既想发展它、控制它,但又不想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1839
年,拜恩政府内务部还制定了关于托儿所各方面事务的规定。这个规定在当时德国各邦中,是有关学前教育的最为详细的规定,可以说它代表了当时德国各邦的学前教育政策。此规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贯彻控制但不予以支持的政策。虽然政府鼓励设立托儿所,但是又不予以资金的支持,仍然把托儿所规定为"私人的慈善设施",因此丝毫看不到国家在设立托儿所方面的积极态度。第二,坚决反对在托儿所里进行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认为贫民幼儿设施应该主要是为幼儿提供安全的住所和良好的照顾的场所,
因此采用"托儿所"的名称,以区别于英国的幼儿学校,而且还把托儿所的工作人员称作"保育员和监护人"。第三,鼓励儿童在室外进行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这些将来注定要从事艰苦劳动的孩子们具有健康的身体,为将来成为劳动者做准备。第四,强调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目的是对这些下层贫民阶级的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培养他们具有顺从、守纪律、勤劳、节制等品质。
由此可见,德国各邦对贫民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一般都贯穿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统治秩序的基本思想,控制但不予以支持。但这些学前教育政策又多多少少地引进吸收了一些英国幼儿学校的作法,如注重儿童的室外游戏等,这就给德国学前教育的沉闷气氛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
三、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
1852
年,普鲁士的学前教育设施就有近500所。而这些设施中大部分都是由私人所设,属于私人的慈善设施。在这些设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促成了贫民幼儿教育设施大量产生的事实。弗利托娜就是其中的一个。
弗利托娜 (Theodor Fliedner,1800~1864 年 ), 从 1822
年开始担任阿尔萨斯州威尔特城的新教派牧师,她曾两次访问英国,参观了英国很多的幼儿学校。1835
年,她在自己的教区内建立了一所奥柏林式的"编织学校",一年之后,她又把这所学校改名为"幼儿学校",招收贫穷的工人阶级的幼儿,年龄在 2
岁至义务教育年龄,一共有40 个孩子。
弗利托娜在谈到建立幼儿学校的动机时分析说,幼儿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一是要保护工人们的孩子不生病,不受伤,增强他们的体质;二是要注意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防止他们"养成粗野、放
纵、懒惰、不讲卫生等恶习 ";三是通过让幼儿从事编织劳动,来养成他们勤劳的习惯。
弗利托娜曾为幼儿学校制定了一个幼儿活动时间表,时间表只是幼儿学校活动的一个参考,不需要像普通的初等学校时间表那样严格遵守。弗利托娜幼儿学校丰富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幼儿的游戏动。 (2)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里把宗教、道德、读、写、算、唱
歌、图画、军事训练、手工劳动等作为正规课程。弗利托娜主张,这些课程应以"愉快的、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方式"来教给孩子,即采取"游戏式的教学"。还规定,上课时间不得超过15
分钟,而且一旦发现孩子疲倦了,注意力开始分散了,就应该随时停下来,而不要刻板地遵守规定的时间。
总的来说,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可见,这所学校正是积极响应了当时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完全适应这些政策的要求。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影响很广泛,在它之后,又建立起
20 多所类似的机构,一时形成了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对德国各邦学前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
福禄倍尔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还不能算做是正规的教育设施。直到 1840
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这是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