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3.2 行政伦理规范的生成与历史演变
 
3.2 行政伦理规范的生成与历史演变
 

(二)行政伦理规范生成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

行政人员的个体活动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促使行政伦理的生成,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也是基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而产生的。行政伦理规范生成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伦理规范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一种双向运动过程。作为道德主体,行政人员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1、社会道德规范制约着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行政人员总要受一定的道德行为的限制,使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行政人员道德实践活动最直接的制约力量。

2、一定的社会舆论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行政管理活动事关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公共行政领域总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这种舆论的监督,行政人员不能对行政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置若罔闻,社会舆论也会成为行政人员感到无处不在的无形而强大的制约力量。

3、行政伦理规范一般都以法律条文、规章的形式颁布。同时作为一种规范形式,社会特定的政治、法律关系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构成制约。行政人员必须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包括道德实践活动。

4、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构成制约的,是以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行政人员的一切活动可以说都是从属于和调整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的,一切道德上的善恶都应该以人们的利益为标准。行政伦理规范防止政府人员利用手中职权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善恶。

5、一定的文化传统制约着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行政人员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总会受一定的文化的影响,特定的文化制度及文化观念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久远的。一定的文化传统,会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起到制约的作用。

所以,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实践是行政伦理规范生成的根据,一方面,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提出了制定行政伦理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伦理规范通过行政人员的实践活动而发挥现实作用。政府所制定的行政伦理规范,为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种种标准。这些标准是建立在道德实践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即共同遵守统一的行政行为标准,实现行政人员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三、行政伦理规范的依据

(一)行政伦理规范的社会历史本质

行政伦理规范是以制度规范的形式体现对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道德要求,侧重的是行政人员行政活动和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伦理性,为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提供导向性的规制,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动态发展性,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就是行政道德的形成。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行政管理活动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就伴随而产生,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和管理,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秩序供给,既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秩序,又保障群众个体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所有这些的实现都是以行政人员的行政活动来提供的。因此,要求行政秩序的公平性、稳定性,就被转化为了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期望与要求。

人们对物质的需要,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社会关系也随着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交往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在不断的加深。行政道德生成的社会历史本质表明行政伦理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产物,是规范公共行政领域中行为活动的准则。行政伦理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规范,为政府组织管理及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提供切实的保障,是社会对行政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要求。同时也增强了行政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行为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有效性,是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中自我实现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

(二)行政伦理规范的客观社会基础

人会有各种需要,基于人的需要自然会产生行政伦理来适当制约人们的行为,而这种不断发展的需要随之带来了现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讲,行政伦理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但行政伦理的长期发展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无规律的随意发展,它要受到很多社会关系的制约,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行政伦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行政伦理规范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政伦理。社会经济结构即生产方式,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在静态上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构成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有自己特定类型的行政伦理及其规范与之相适应。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产生的是体现全社会整体利益、反映社会统一要求的行政伦理及其规范,而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产生的是片面强调个体利益、反映社会统治阶级或特定阶级要求的行政伦理及其规范。因此,任何伦理规范都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的。

恩格斯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从根本上讲,道德伦理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这种利益作为行政道德的直接根源,既决定着行政人员个体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理解和调整,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也决定着社会对行政人员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道德期待,期待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清正廉洁,道德良知的自我遵守。由于行政伦理是关于行政人员及其体系的道德准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种伦理规范,所以,它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了道德阶级属性。利益是伦理道德的基础,直接决定着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决定着各种伦理道德活动的标准和方向。

再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发行政伦理规范的变革。任何伦理规范体系的产生都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较为直接的反映。当社会经济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时,其他所有社会关系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伦理规范作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同那个时代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也会发生变化。生产力向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反映到公共行政领域中便是行政人员的道德观念、伦理意识以及相应制度的调整和变化。然而,行政伦理规范作为一种标准,并不是人们的个别行为,而是对普遍道德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共同道德经验的积累。所以当这种变化通常涉及很多因素时,经济关系的变化对行政道德和伦理的影响往往就是缓慢的,但是,一旦旧的社会经济关系被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代替,旧的行政道德和伦理就必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必定会被适应新社会经济关系的新的行政道德和伦理所代替,成为行政人员的新的行为标准。

行政伦理规范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经济关系本身是历史发展着的,遵循着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变的历史规律。当然,我们说行政伦理规范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并不否认社会政治结构与社会观念结构对它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制度、观念等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形成所产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讲,尽管这些影响也有独立性,但都受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并以经济发展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行政伦理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客观规律。

1 2 3 [当前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