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3.2 行政伦理规范的生成与历史演变 |
3.2 行政伦理规范的生成与历史演变 |
(二)行政伦理规范生成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 行政人员的个体活动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促使行政伦理的生成,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也是基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而产生的。行政伦理规范生成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伦理规范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一种双向运动过程。作为道德主体,行政人员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1、社会道德规范制约着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行政人员总要受一定的道德行为的限制,使行政人员的公务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行政人员道德实践活动最直接的制约力量。 2、一定的社会舆论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行政管理活动事关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公共行政领域总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这种舆论的监督,行政人员不能对行政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置若罔闻,社会舆论也会成为行政人员感到无处不在的无形而强大的制约力量。 3、行政伦理规范一般都以法律条文、规章的形式颁布。同时作为一种规范形式,社会特定的政治、法律关系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构成制约。行政人员必须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包括道德实践活动。 4、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构成制约的,是以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行政人员的一切活动可以说都是从属于和调整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的,一切道德上的善恶都应该以人们的利益为标准。行政伦理规范防止政府人员利用手中职权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善恶。 5、一定的文化传统制约着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行政人员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总会受一定的文化的影响,特定的文化制度及文化观念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缓慢的,但却是深刻的、久远的。一定的文化传统,会对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起到制约的作用。 所以,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实践是行政伦理规范生成的根据,一方面,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提出了制定行政伦理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伦理规范通过行政人员的实践活动而发挥现实作用。政府所制定的行政伦理规范,为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种种标准。这些标准是建立在道德实践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即共同遵守统一的行政行为标准,实现行政人员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三、行政伦理规范的依据 (一)行政伦理规范的社会历史本质 行政伦理规范是以制度规范的形式体现对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道德要求,侧重的是行政人员行政活动和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伦理性,为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提供导向性的规制,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动态发展性,表现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就是行政道德的形成。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行政管理活动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就伴随而产生,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和管理,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秩序供给,既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秩序,又保障群众个体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所有这些的实现都是以行政人员的行政活动来提供的。因此,要求行政秩序的公平性、稳定性,就被转化为了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期望与要求。 人们对物质的需要,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社会关系也随着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交往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在不断的加深。行政道德生成的社会历史本质表明行政伦理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产物,是规范公共行政领域中行为活动的准则。行政伦理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规范,为政府组织管理及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提供切实的保障,是社会对行政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要求。同时也增强了行政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行为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有效性,是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中自我实现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 (二)行政伦理规范的客观社会基础 人会有各种需要,基于人的需要自然会产生行政伦理来适当制约人们的行为,而这种不断发展的需要随之带来了现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讲,行政伦理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但行政伦理的长期发展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无规律的随意发展,它要受到很多社会关系的制约,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行政伦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伦理规范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经济关系本身是历史发展着的,遵循着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变的历史规律。当然,我们说行政伦理规范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并不否认社会政治结构与社会观念结构对它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制度、观念等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形成所产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讲,尽管这些影响也有独立性,但都受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并以经济发展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行政伦理规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