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五编>>第三十四章 法与道德>>第一节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二、道德的属性
  道德作为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式和社会调整形式,具有以下属性:
  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物质制约性指道德的根本内容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地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部分,它还受上层建筑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习惯、宗教、文化等,因此,经济基础相同的社会,其道德在根本性质上相同,但内容也还存在多样性和差别。物质制约性决定了道德的历史性,即它的内容和性质都是历史的,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和变更,道德的内容和性质也相应发展和变更。道德的物质制约性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还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即后一社会形态的道德可以继承前一社会形态道德的合理内容。比如,剥削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因而后一社会的道德可以继承前一社会的一些道德内容;而资本主义道德中也包含着一些可供社会主义道德继承的内容,比如一些人文主义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凝结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这是因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取自己的伦理观念。”当然,我们在认识这一问题时也要看到,道德有阶级性,并不是意味道德只有阶级性,只有差别和对立。对此我们前面已有所提及。
  民族性。道德具有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具有民族的特点。比如,中华民族道德中特别注重“均”、重“同”、重“和”,注重集体(由家到国),这与西方一些民族的道德有所不同。道德民族性的形成,主要由于道德除受经济基础制约外,还受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哲学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和保证了道德发展的稳定性,促进和保证了道德与这些文化因素的亲合。同时,道德本身也还有历史继承性,这也保证了道德中民族性的形成。
  人类共同性。道德的人类共同性不是指人类有亘古不变的道德,而是指人类社会共同体有共同的道德内容,比如尊重人的尊严与平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强盛的民族不能欺凌落后弱小民族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则。人类社会共同体是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等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经过各民族的努力,这个共同体正在形成和发展。而此前,各民族各社会相对隔绝,各民族各社会虽有一些相同的规则,但在调整范围上不是共同的规则,即不是调整人类共同事务的规则。尽管目前这个共同体的发展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但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的共同规则正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其中一些重要规则还被表达在国际法文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