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般特征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从6、7岁开始,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与儿童在幼儿园时的游戏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正规化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
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学校的各项要求得以实现的。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品格。同时,集体的舆论又控制、监督和调节着每个集体成员的行为,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和强制性。在学校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还要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甚至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此间其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得到了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促使了他们心理和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所以,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儿童进入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对象。通过对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小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幼儿晚期类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尽管还带有具体性,但基本上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例如,对小学生来说,“判断”这种思维形式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年级小学生的判断大多为实然判断,并仍主要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在二年级小学生身上,开始可以看到一些盖然判断。儿童掌握盖然判断是与儿童认识到事物的多种属性,以及理解事物变化的多种原因相联系的。在这一时期,儿童虽然能提出不同的假设,但他们一般还不能自觉地、独立地去论证自己的假设;中年级的儿童已能开始比较独立地提出事实和理由,明确地论证一些较复杂的盖然判断。这说明儿童自觉的逻辑判断能力已初步形成。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并非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直接的知识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而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时候,尽管是以直观教具为辅助工具,但主要还是借助于教师的言语,通过讲述事物形象的书面材料来实现的。小学生要掌握人类大量间接的知识经验就必须学会进行智力活动,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来掌握各种概念和概念系统,不仅要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把它与类似概念区别开来,还要对各种有关的概念进行划分、分类和系统化的工作。在所掌握的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都促进了小学生逻辑思维的不断发展。
【第1页】【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