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六章->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
  儿童在刚入学时感兴趣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过程,不过多地考虑为什么要学习,也不太考虑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变化感兴趣的特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灵活地变化、调整学习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积极地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并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而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处于初步发展中。
  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儿童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学科兴趣。小学生的学科兴趣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事实上这时小学生对学科的选择性兴趣还很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化。小学生学科兴趣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观上则主要是儿童自己认为学习该学科是否有用和是否需要动脑等因素决定的。
  第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活动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低年级儿童只是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才逐渐对反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较抽象的知识产生初步的兴趣。这反映了儿童已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
  总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更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如果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他们才能愉快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获得一定的经验而形成的,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学习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态度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态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中年级以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选择性变化,他们只对那些教学好、公正、风趣并对儿童表现出爱心和耐心的教师表现出偏爱。
  (2)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3)对评分的态度
  从小学开始,儿童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很重视自己的分数,把它看成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逐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把好分数看成是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良好表现。
  对待分数的不正确态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得低分的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对得高分的学生也不应过分地表扬。

第1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