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课程学习 >> 第八章 >> 第二节

『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

一、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的主体、载体是各个阶级的人们。一定阶级的政治文化,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其三个相互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基本组成部分——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评价中,政治意识形态居于统帅的、主导的地位。
政治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人们关于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关系以及政治行为主体包括阶级、国家、政党、政治集团、民族、社团、公民等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的总和。其一般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政治理论、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主张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阶级,都必定有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但一个阶级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阶级和阶层,政治意识形态的完备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阶级的一个一个的人,更是如此。一个阶级有其在政治上的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一个一个的人有政治上的自觉、不自觉。我们这里是就一般情形而言,不是指个别的情形。
政治意识形态有其自身领域的独特特征。
1.鲜明的阶级印记的政治敏感性
政治意识形态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和政治要求。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决定和支配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形式。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争得或保持它在政治上的统治,或者不以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就无法保证或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此,各个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都有鲜明的阶级印记的政治敏感性。
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政治意识形态都具有反映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基本格局、态势的特点。既有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有被统治各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各个阶级都要通过政治意识形态顽强地表现自己,按照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采取政治行为和一定的政治行为方式。因此,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归根到底是直接围绕着政治领导权、政治统治权,即政权问题展开的。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鲜明的阶级印记的政治敏感性同其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相区别的一点。
2.历史继承性
政治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是指后人对历史上先人留下来的政治学说、政治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即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古为今用的部分,剔除其落后性历史反动性糟粕。这是因为,政治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会随着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消亡而消亡。新兴阶级要批判旧政治意识形态中陈旧落后和反动的内容,同时批判地改造、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用于新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政治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封建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封建时代终结之后,它作为历史遗产却流传下来。我们对它在现实生活中消极腐朽的残余影响,如宗法专制主义、家长制、官僚主义、特权观念等等,要批判肃清,而对它主张的民族和国家整体观念、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德治、举贤任贤、隆法重纪、“志士仁人”政治人格,等等,可以批判地吸收继承,并赋予其新意,纳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又如,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说中,以资产阶级性为主导的同时,多少还带有一定的人民性,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以后,也可以和应该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说中可以为己所用的东西,纳人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来。如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选制、法治、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还是可以利用这些政治概念,赋予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规范化的内容。
3.实践先导性
一定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一般要受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具备一定的阶级基础、社会基础。但是,一定阶级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可能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并往往是政治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成为政治实践的先导,为政治革命制造政治舆论,进行政治动员,为新生的政权组织进行政治设计,指导政治建设,并指导、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如果说,政治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和航船,先进的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掌握、运用它的群众及其领袖,就是火车头和航船的动力、司机和舵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政治意识形态的实践先导性,对一个阶级的各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自觉或不自觉、先进或落后、热情或冷漠、正向或逆向、进取或保守、规范或不规范甚至失范,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有无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指导,具备不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作为行为导向,政治意识强不强,政治觉悟高不高,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或者扩展一点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上认识和掌握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无论对于国家、民族、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还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且有现实意义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把西方当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打扮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或者说成是超阶级的、价值中立的,或者吹嘘为代表人类最高价值的,搞乱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引人们走到错误的路上去。其目的,不在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本身,而在于颠覆我们的人民政权。他们借用我们中国一位古代军事学家的话说出他们的目的,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直言不讳,要对社会主义“不战而胜”。事关我们每个人的身家性命,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不能不在政治意识形态问题上提高我们的警觉和自觉。
二、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心理同人们政治生活相联系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通常是一定阶级的政治习俗、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的总和。
   [1] [2] [3]    当前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