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课程学习 内容学习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七章 第三节   幼儿诗歌、散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韵体作品的统称,包括:儿歌、儿童诗等,其特点为: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极富童真、童趣。而儿童散文中充分利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反复等表现手法,作品的意境和语言优美,每篇散文都为儿童勾勒出一幅形象逼真、充满童趣、并流动着作品情韵的欢乐图。
一、儿童诗歌、散文作品的选择
(一)作品要符合儿童已有的经验水平
一方面,诗歌、散文的语言要浅显、易于儿童理解,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模仿。另一方面,诗歌、散文中所反映的内容,应在学习活动前利用大连的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儿童反复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诗歌、散文时,既要分析作品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对本班儿童是否已熟悉作品中反映的只是经验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教师的选择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作品题材广泛
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应注意题材的多样化。既可以选择那些反映人们美好心灵的作品,也可以选择反映儿童纯真、好奇的情感世界和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还可以选择反映儿童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变化的作品。
(三)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合乎逻辑
儿童文学学习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儿童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美和语言美,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应关注那些构思巧妙、能拓宽儿童视野和启迪儿童想象的作品。
二、儿童诗歌、散文的结构和步骤
儿童诗歌、散文的结构和步骤包括:
(一)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这是在学习活动前重要的准备活动。在正式活动前,教师要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手段让他们去感受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的意境,以便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作品,为仿编或创编诗歌、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为引出诗歌、散文作铺垫
在理解诗歌、散文作品之前,教师应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可发挥他们文学想象的语境和空间,为儿童准确理解文学作品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利用言语、提问以及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手段创设情境,为下一步的理解和欣赏诗歌、散文作品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初步理解诗歌、散文的含义
在初步理解诗歌、散文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挂图、桌面教具、幻灯片、电脑课件,配以优美的乐曲和教师生动的讲解、体态动作,使作品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令儿童如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儿童理清思路,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四)深入理解诗歌、散文的内涵
在儿童初步理解了作品的含义之后,教师就可以应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对于中、大班的儿童,还可以鼓励他们将作品的意境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再向同伴讲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应让儿童反复朗读诗歌、散文,从中不断地品味、领悟作品,使作品的内容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详细地浮现出来。
(五)迁移诗歌、散文的内容
诗歌、散文内容的迁移通过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在系列活动中进行。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儿童学习的掌握情况,要求儿童仿编或创编诗歌、散文。在要求儿童进行仿编或创编诗歌、散文前,教师对儿童必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了解:第一,儿童是否已理解作品的主要意思,这是儿童对学习内容进行迁移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儿童是否已把握作品的主要特色,这是仿编或创编的重要保证;第三,儿童仿编或创编的思路是否已经打开,这是儿童能否创造性地进行仿编或创编的重要保证。
不同年龄班的儿童仿编、创编诗歌、散文的形式、内容有所区别。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某一情境触发时,会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文学语言将当时的情景或内心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迁移才是深层次的迁移。

:::本节内容结束:::
 
 上一节:  童话、故事学习活动的设计
 下一节:  思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