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 本章简介]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产生和初步形成的时期。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革教育的主张,形成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到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逐渐发展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并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教育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的早期改良派通过著书立说,揭露时弊,批评洋务运动,从而提出一系列有关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主张。他们对八股取士和现行的教育制度极为不满,竭力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以经世之论。同时,还极力主张改革教育,兴办学校,把办好学校教育作为“治天下之大本”。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抨击。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传统教育的抨击,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八股文”;一个是“纲常名教”,对“八股文”的抨击尤烈。
2、对洋务教育的批判。
他们认为洋务教育的实质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洋务学堂办了30多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天下”。所培养的人,充其量“仅为洋人广蓄买办”之“通事西奴”而已。认为这种教育也是“败国之由”,是一种弊端。
3、“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教育思想
“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基本思想,也称“政本艺末”思想。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创办学堂和进行教育改革
1、创办新学堂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中,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其中著名的有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时务学堂”,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8年陈芝昌在广州创办的“时敏学堂”,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等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是为“百日维新”的开始。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影响下,颁发了许多“除旧布新”的变法诏令。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如下:
(1)、废八股,变科举
(2)、广兴学堂
(3)建立译书局、编译局
(4)派人出国游学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