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十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 [返回章节目录]

[14-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变成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长理事会,1997/7)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着三个基本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这需要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识别信息的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形成的,而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
(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这是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的合作共事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素养的形成也不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训练来培养。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与教的情境。具体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建构出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的学与教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4)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