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 [返回章节目录]

教科书评价的程序
教科书的评价程序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了解教科书的实体并据此对教科书做出一般性的介绍,介绍教科书的实体,列出所含的各种成分,如基本资料、背景、作者宣称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等等。
第二步是收集反映教科书质量的静态和动态资料。
由于教科书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教科书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收集直接从教科书中抽取出来的静态资料,还需要收集反映教科书使用过程的动态资料,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这是教科书分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环。
静态资料收集是指从教科书本身收集资料。正如上节所述,教科书分析的视阈包括教科书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教科书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练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制作水平。收集静态资料就是找出反映教科书在上述视阈中实质的资料与数据,以便从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思想文化内涵、认知与发展规律以及编写水平等维度出发,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
所谓动态资料的收集就是指从教科书与各种影响制约教科书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去收集反映教科书质量的资料与数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科书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社会等因素发生相互作用,使这些因素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教科书的质量和问题。动态资料是从外部通过教科书与其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来收集的,这种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容易量化,可进一步研究。如调查与收集资料数据,可考虑以下几项:
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对教科书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学习方式变化情况;
学生对教科书的喜爱程度和使用方式;
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教科书设计的差异;
学校、教研人员对教科书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社会对教科书的评论和反映。
第三步是从不同的维度对教科书进行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从知识、思想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发展规律、编制水平和可行性这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描述,说明教科书实际的教学目标,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教育性、科学性和适切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与设想的教学过程吻合的程度,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制作水平。定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教科书的目标与效果;
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对教科书或课程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对教科书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支持或反对意见;
对教科书的测验学习效果的方式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对教科书的使用方式的建议与改进意见;
对教科书编制的建议与改进的意见;
在一般性介绍中收集的是教科书的编者所认为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定性分析报告是经过调查与分析之后得到的情况,体现了分析者与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的看法。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对教科书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
第四步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教科书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制作水平。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可配以一定的评估标准和计分方法,进一步给教科书评级。具体的做法是:把教科书的知识水平、思想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发展规律的符合程度、编制水平和可行性分3或4个等级。最佳一级的得3或4分,最差一级得1分。一般来说,应由比较权威的行政部门或学术机构来进行认真的等级评定。其标准应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