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八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返回章节目录]

[8-2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泰勒(Tyler)巴恩斯(Barnes,1982,76-80)窦尔(Doll,1982,126)提出的原则
    泰勒(Tyler)提出的10条原则——
    1、 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 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涵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 使学习者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 使学习者看到他以往反应方式是不令人满意的,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 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
    6、 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料。
    7、 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 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只是简单重复。
    9、 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标准。
    10、 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自己做得如何。
    巴恩斯(Barnes,1982,76-80)认为,选择学习内容要遵循9个原则:
    1、 符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
    2、 依照学校教育目标、价值,以及适当的程序原则。
    3、 基于先决概念和技能的分析。
    4、 采用逐渐增加知识的学习模式。
    5、 提供配合学习目标的练习活动。
    6、 学习活动应有变化。
    7、 提供讨论和写作的机会,以促进反省和吸收。
    8、 给予学生应付特例的机会。
    9、 由熟悉的情境引导至不熟悉的情境。
    窦尔(Doll,1982,126)提出十个问题,作为选择内容的准则:
    1、 这些经验对学生有意吗? 
    2、 这些经验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吗?
    3、 学生对这些经验会觉得有趣吗?
    4、 这些经验能鼓励学生进一步探讨吗?
    5、 这些经验看起来真实吗?
    6、 这些经验如何符合学生的生活性能?
    7、 这些学习经验的现代性如何?
    8、 这些经验在熟练整个学习内容上是属基本的吗?
    9、 这些经验能达成许多目标吗?
    10、 这些经验能提供既广且深的学习吗?
    由泰勒、巴恩斯及窦尔三人所提出的准则看,尽管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出  来,但可以发现其中大同小异之处。现将其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应当以课程目标为最主要的依据。这是因为,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作为对学习者的理想期望,是经过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的思考,认真研究了社会、学科、学生等不同方面的特点与需求的结晶。
   2、 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课程内容无论如何选择,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内容的选择中,必须意识到,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如果不能被学生同化和吸收,就永远只是一种外在物,对学生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相反的,如果选择课程内容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态度。实际已经证明,任何偏离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无论过难或过易,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3、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性质和这个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系统中,应该选择最基础的内容。所谓基础性,从一方面来讲,它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无论是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是客观上大量存在的事物,成为学生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都用得着的工具。从另一方面讲,它具有发生性,起始性。后来学习其他知识,必须以它为准备条件,即知识系统中那些迁移力最强的知识。
    4、 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传统教育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的世界中,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每个学生都要在社会中生活,迟早都要解决就业的问题,都要进行劳动,都要遇到和处理实际的生活问题,都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而且,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