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十七年戏剧 >> 第二节

第二节:《茶馆》

    《茶馆》是

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与世界上许多传世之作的命运一样,《茶馆》的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从诞生到被确认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其间经历了整整23个年头。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由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搬上舞台。当时虽然受到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但却受到某些政治索隐派和艺术上具有习惯偏见的人的批评,如有人说《茶馆》中有"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绪;"影射公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所以《茶馆》上演不久,便在一片惶恐的情绪中悄悄偃旗息鼓。1963年,《茶馆》二度在首都公演,恰巧又碰上当时正在提倡"大写十三年",于是《茶馆》又被说成是"旧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作品,而再度黯然收兵。1979年,在方兴末艾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围绕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出现了一股"老舍热"。正是这个时候,《茶馆》三度公演,才终于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公认《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1980年秋,《茶馆》应邀去西欧演出,这是中国话剧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西征。北京人艺的卓越表演艺术与老舍的戏剧文学成就使这次西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被西欧戏剧界人土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甚至特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意谓《茶馆》在欧洲剧坛获得了奥林匹克式的优胜。1983年,美国纽约"泛亚剧团"用英语上演《茶馆》,这是老舍剧作第一次搬上美国舞台,被美国人誉为是中国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茶馆》的价值终于为世界所公认。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清代社会,也有它繁荣昌盛的时期,作者却选择了戊戌政变后这段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作者又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卖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耍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从戏剧的效果来看,作者的目的显然达到了。对于军阀混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选择和描绘也都是出于作者这样一种艺术构思。连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些当年尚可苟活的人也活不下去了。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茶馆》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老舍在介绍他如何构思《茶馆》一剧时曾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设法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茶馆》中老舍既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家庭,也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地域,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个选择看似乎常,却是《茶馆》这个戏成功的关键。
    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它虽和西方的酒吧、咖啡馆性质有些相近,但更具中国特色。中国的茶馆,南北有所不同。老舍描写的是几十年前北京的一个大茶馆。这使老舍的《茶馆》一开幕就染上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其次,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这里晚可以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也可以有下层社会的流民乞丐,甚至还可以有黑社会的流氓打手。让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除了茶馆,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可能的。老舍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他戏剧展开的环境,不仅可以把中国社会备阶层的人按他的意愿"集合"起来,让他们各自"亮相",而且丝毫没有生硬、勉强之嫌。再次,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在这里有所反映。如《茶馆》中所描写的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泥的矛盾冲突。正因为各派政治力量都在这里出没,所以各种政治消息也自然会常常透露出来。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典型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正是使老舍的"例面透露法"成为可能的关键。

    《茶馆》艺术构思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种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用任何"减头绪、立主脑"、"一人一事"的方法显然都难以实现。所以当有人好心地建议老舍"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贯串全剧时,老舍不能接受。他说:"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这种"坐标式"的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茶馆》的艺术结构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老舍在众多精也选择的事件中,突出穿插描写了庞太监娶老婆。这个事件比"鸽子事件"、康六卖女等事件都显得更加荒诞与怪异。在第二幕中老舍则突出穿插描写了两个逃兵准备娶一个老婆。这个事件显然比错杀刘麻子更叫人感到啼笑皆非。而在第三幕里,老舍虽着力描绘了小刘麻子等人的丑恶行径,但他更细致地描绘了三个老人自悲、自悼、为自己撒纸钱的场面。这个事件虽不如前两幕的"太监买老婆"、"两汉娶一妇"那么离奇,但对于正常的生活逻辑来说,也是够荒诞的了。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不仅增加了《茶馆》的戏剧性色彩,而且对突出剧本表现三个时代衰败、没落、腐朽的立意,无疑是有深意的。

    《茶馆》不仅人物众多,而且性格鲜明,这是《茶馆》人物设置与刻画上的特点。《茶馆》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而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这么多人物.篇幅又不长(三万多字),却能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角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茶馆》人物塑造上的一个"谜"。
    《茶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画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老舍使用了"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结果。戏剧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激烈的戏剧动作中刻画人物,也可以在多种语言中刻画人物。戏剧语言就其不同的功能而言,也有三种,即动作性语言,动作性--个性化语言和单纯个性化语言。《茶馆》无贯串冲突和贯串情节,要在冲突与情节中塑造人物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在动作中刻画人物,《茶馆》人物全部展开动作,《茶馆》将成为一个不可想象的庞然大物。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唯一可能选择的是语言手段。而由于清洁、冲突和动作方面的限制,《茶馆》要使用动作性语言和动作性--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也是不可熊的,所以老舍选择了在《茶馆》中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手法。这种语言不要求它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开口就响",表现性格。这种语言在老舍小说人物刻画中使用较多,老舍运用这种语言驾轻就熟,他在《茶馆》中使用这种语言来刻画人物,可谓扬长避短,这也正是老舍戏剧,特别是《茶馆》"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的诀窍。
    当然,老舍在《茶馆》中也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但由于《茶馆》中并无贯串始终的冲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时机地刻画人物。如秦仲义与庞太监在第一幕中偶然相遇,他们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于是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缺乏持续性,既无前因也无后果,只是两个人物偶然相遇碰撞出的火花,老舍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但这种方法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得并不多,即使是秦仲义和庞太监他们的形象也是赢他们自身的个性化语言最后完成的。
    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秦仲义一生,如何发家,如何致富,他有多少产业,以及如何败落,老舍全没有介绍,我们也不得而知。老舍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即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及破落后的自悼,来刻画这个人物,其余皆略去不计。然而人物却在这三个并无因果关系的"闪光点"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刘麻子则在两个"闪光点"(为太监买媳妇及为两个逃兵买老婆中被杀)中即被老舍刻画得人木三分。王利发虽是全剧的贯串人物,但老舍也没有详细地描写他的一生,而只是让他在自身的几个"闪光点"中站立起来。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根有点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味。

相关链接:
LAO SHE TEA HOUSE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简介 表演曲目 《茶馆简介》 《表演曲目》 《茶艺茶道》 《民间风味》 《传统艺术》 《节目介绍》 Chinese<BIG5> English Korea Japan 设计制作中华大黄页。如果您发现网页中的问题,请与我们... www.laosheteahouse.com/ 4K 1998-11-9 - 百度快照 www.laosheteahouse.com 上的更多结果
逸海书城--现代文学--作者总览--老舍
... 百科书籍 生活艺术 哲学宗教 军事天地 政治经济 英文读物 老舍文集 作者介绍 长篇小说集 四世同堂... 杂文集第十四卷 杂文集第十五卷 杂文集第十六卷 其他作品 老舍自传 旧体诗 新诗 老舍曲艺 励友人... www.easysea.com/xiandai/index1/002.htm 14K 2003-4-25 - 百度快照 www.easysea.com 上的更多结果
时代书城:老舍作品集
老舍作品集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 www.mypcera.com/book/xian/lu/lao-she/ 3K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第三节 《关汉卿》等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