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小说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其端,其代表作家主要是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
一、马原
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叙述对象。"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在《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和《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
"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叙述,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
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叠纸鹤的三种方法》由叙述者的叙述(马原的自我叙述以及关于新建和罗浩的叙述)和叙述中的包述人(小桑格和刘雨)的叙述(一桩刑事案件和一个收养群狗的老太大的故事)拼合而成,而小说中的众多的故事其实毫无关联,它们的难一联系便是通过马原的手笔强行扭合在一起。另外,《旧死》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游神》拼合了契米、神秘的印度莎拉以及围绕着所谓的乾隆六十一年古钱币及其铸币钢模的故事。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马原的不少小说经常把几个可以完全独立的故事排列在一起,在排列中再交叉。各个故事有可能是残缺的,也可能是完整的,但他们的排列--有序或无序,如果读者想从中寻找惯常观念的联系机制,怕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失望,剩下的百分之十的人完全可能作出十种不同的解答"。
再次,由于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马原笔下的生生死死、是是非非,甚至是西藏这样一片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神秘土地均未获得某种"意义"。
二、苏童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藏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
三、余华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无论是《一九八六年》中的疯子对自己的慢条斯理的自戕,还是《古典爱情》中对于"人肉市场"的描写以及《往事与刑罚》、《死亡叙述》、《现实一种》中的"死亡叙述",抑或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中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罚》)、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和伦理(《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的彻底颠覆。
其次,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而其《古典爱情》所颠覆的,显然是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原载于《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所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
此外,80年代较有影响的先锋小说还有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追月楼》,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