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小说
第一章 新时期小说概述
第二章 王蒙
新时期复出后的王蒙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奉献出了一批式样别致的小说。其中,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都在全国小说评比中获奖。
第三章 刘心武
刘心武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成名作《班主任》就是借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对在"文革"文化中长大的中学生的心灵予以审察,由于作品塑造了谢惠敏和宋宝琦这两个心灵被严重戕害和扭曲的中学生形象,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救救孩子"的焦灼的呐喊.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注目。
第四章 陆文夫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剧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陆文夫小说细腻清新的心理描写风格,也在此初露端倪。

 

 
第五章 高晓声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之初,高晓声的乡土题材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这些小说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辛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形象地显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同时,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农民性格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在其小说中也有着大量细致逼真的描绘。尤其深刻的是,高晓声通过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水东流》)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这样,他便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这不仅是其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其小说在思想主题方面的深刻之处。

 

 
第六章 蒋子龙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密不可分。与新时期文学几乎同步的社会改革运动,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都有着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工业生产与管理、工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蒋子龙立足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深人的思考,使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第七章 张洁
张洁是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在她作品的初期阶段,闪耀着对完美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的追求。197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是她进入文坛的开篇之作。作者没有将重点故在揭示音乐家粱启明惨遭迫害的伤痕描写上,而是将笔触伸及普通人的人性、人情之美。粱启明临终前将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伐木工人的后代。美好人性的碰撞与传递,成为治疗灾难岁月所带来的创伤的最好慰藉。《谁生活撂得美好》则通过两种青年人生观念的对比,肯定了质朴、自信的公共汽车售票员,鄙弃自命不凡,伪装"趣味高雅、思想深奥"的浮华少年吴欢,表现出作者对真正高尚的精神力量的追求。

 

 
第八章 谌容
1980年谌容因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的发表蜚声文坛,从此也开始了她"社会问题"小说创作的历程。《人到中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死亡的悲剧。

 

 
第九章 汪曾祺
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数量也不是很多。真正引起反响的是1980年发表的《受戒》。那时的文学创作尚没有从"伤痕"中挣脱出来,《受戒》的发表使人耳目一新,人们惊异地发现汪曾祺文化小说的别一种风格和别一样的情越。随着《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故乡怀旧作品的发表,他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第十章 林斤谰
50年代的林斤澜曾用他那支饱蘸热情的笔歌颂过美好的新生活,其笔调欢快明朗,热烈抒情。然而经历了十年浩劫,当作家更新提起中辍了12年的笔时,他变得异常的深沉冷酸、隐晦犀利。作为一个老作家,他是唯一能够保持自己恒定的母题--深刻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损害,和恒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第十一章 邓友梅
邓友梅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在悬崖上》为代表作,第二阶段是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代表作,第三阶段是以《那五》、《烟壶》为代表作。
第十二章 冯骥才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视野相当广阔,其笔触深入列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文化的、心理的各个层面。他笔下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然而作者都能十分准确细致地描绘出不同时空中的人生图画来,而且也在不同的时期里呈现出他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效果来。像《铺花的歧路》、《网!》
是较早以中篇形式描写十年动乱的作品。它们以极细腻的笔触抒写了人的灵魂在苦难的精神炼狱中复苏觉醒的过程;像《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里对纯洁的人性美的描绘;像《义和拳》、《神灯》里对历史人物性格的重铸,虽然在同时期的同类作品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这些作品终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水平,同时也不能代表冯骥才创作的最高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尚未全然摆脱那种现成创作理念和模式的框架结构。

 

 
第十三章 张贤亮
张贤亮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作家,他总是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汇到作品之中。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第十四章 贾平凹
贾平凹是一个多产作家。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当"伤痕文学"起之时,在其他作家纷纷揭露黑暗、倾诉苦难的时候,他却从另一个视角来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用美丽的心灵与理想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当文坛走过"反思文学"阶段,向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境界进发时,贾平凹则又低吟出沉郁灰暗的《晚唱》、《好了歌》、《二月杏》。透过人性的表面复苏,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人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而且,在形式技巧上也有新的探求,作者试图以更新的表现手法来观照自己笔下的人物,使之更富有现代美感,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切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第十五章 王安忆
"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一时期王安忆的小说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有被合称为"重要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其他小说。"雯雯系列"较为真切地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纯真、美丽的艺术世界,作品中的更要纯朴、文静、好思、内秀,寄托了作家最为美好的情感与祝愿。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第十六章 张承志
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第十七章 韩少功
韩少功的小说均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左"路线,弘扬道德与伦理力量。后一阶段是以《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等为代表作品,它们均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第十八章 徐怀中
徐怀中创作的小说《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第一次突破,第一,它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单一的模式(即注重描写战争的过程),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第二,它打破了圣化、钟化了的"英维"偶像,代之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战土形象。

 

 
第十九章 莫言
《红高粱》写了一个井非新颖的又是极其简单的抗日故事:"我"爷爷余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状态的描述,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则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局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层面。

 

 
第二十章 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由于当时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第二十一章 王朔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韧的中国文坛上,王朔的小说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形成一股"王朔热",华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王朔文集》,首开为青年作家出文集之风,对"王朔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新写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第二十三章 女性小说
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女性作家在90年代正在走向一种集体性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没有把中国的女性写作引入一种狭窄和封闭的境地,而且恰恰相反,它正以一种开放的、生长性的方式开创着中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自由、多元境界。
第二十四章 新生代小说
毕飞宇、鲁羊、韩东、朱文、陈染、林白、徐坤、邱华栋、刁斗、刘继明、何顿、海男、述平、东西、张旻,被评论界称为"新状态作家"、"晚生代作家"或"60年代出生作家"等。这些作家在文学风格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写作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