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小说>>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王安忆

    "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一时期王安忆的小说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有被合称为"重要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其他小说。"雯雯系列"较为真切地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以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纯真、美丽的艺术世界,作品中的更要纯朴、文静、好思、内秀,寄托了作家最为美好的情感与祝愿。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1981年以后,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望要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地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法上,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本次列车终点》是知青文学中较早地以知青返城作为反思对象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知青陈信离开他所插队的农村返回上海后一系列遭遇,深刻地反映了一代知青回城之后理想失落的痛苦、迷惘与觉醒,。《归去来兮》中郁桑与真真的爱情、婚姻以及前者思想性格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与心态,在赞美善良、正直、无私的同时,批判与鞭挞了追求享受、自私、虚荣的人生态度。《流逝》通过描写上海一个民族工商业者的家庭在六七十年代的起落浮沉及欧阳端丽的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的变化,表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性的社会劳动而非腐朽的寄生与享乐的深刻哲理。小说的成就在于塑造了欧阳端丽这祥一个独特的典型人物形象,作品真实而富于层次地勾画了欧阳端丽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以清新来朴的语言描绘出世态人情,逼真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风俗画面。《流逝》是作家反映上海生活较早获得成功的一部作品,其取材趋向及艺术表现方式都昭示了作家其后的创作发展道路。
    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这些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场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小鲍庄》是"寻根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刻地指出,"仁义"意识已经等同于某种"原罪"意识(作品开头所写的那个"祖先赎罪"的故事即是证明),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家一方面发掘和表现了民族精神中善良、厚道、团结、抗争等美好意识,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愚昧迷信、知天顺命的民族劣根性和落后的宗族意识。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得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正如王安忆所指出的,《小鲍庄》"恰恰是写了最后一个仁义之子的死,我的基调是反讽的。……这小孩的死,正是宣布了仁义的彻底崩溃!许多人从捞渣之死获得了好处,这本身就是非仁义的。"

     《小鲍庄》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它所采用的块状的神话结构与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
    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善意谈化人的社会性,将探索的笔触勇敢地伸入"性"的领域并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奥秘。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和叙事风格描绘了女性的性爱心理,更以其女性作家独有的女性立场表现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心态和超越,这之中,尤以《小城之恋》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小城之恋》描写的是小城剧团中一对男女青年演员之间的性爱故事以及各自的内心体验。小说对人类性欲本能的思考有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作家一方面表现了男女性欲的觉醒及其所引发的灵与肉的尖锐冲突,表现了道德文化面对性之诱惑的溃败与无能,另一方面,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博大无私的深厚母爱,在展示生命与性爱之间的内在关联之后,揭示了母性这一生命中更加圣洁与庄严的层面,这样,性爱的悲剧便成为青春的洗礼,充分说明了"人曾经在性爱的泥淖中堕落,但人自身、生活自身,又同样具有自我拯救的力量。"小说的心理刻画细腻深刻,叙述语音绵密冷落、沉着超然,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90年代之后,王安忆又发表了《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文工团》、《天仙配》等中篇小说及《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产生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是王安忆在如年代创作和出版的两部有着较大社会影响的长篇小说,是作家在明确的新海派意识下进行坚持不懈艺术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纪实与虚构》的题名及其副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作家是想通过这部小说来显示"小说可以创造历史"、"历史可以用小说的方法来创造"。作家在小说之中煞有介事地从其母亲的姓氏"茹"字里抠出一个"柔然"族,并在历史典籍箱之中寻查、考据借以编撰出纯属虚构的"家族历史",从而显示了历史的虚构本质及小说虚构的本体论意义,对于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文学和历史观念。
    《长恨歌》是一部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蕴含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王琦瑶是40年代享尽风光的"上海小姐",自从委身于当时的军政要人"李主任"起便开始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性命运。在"李主任"机毁人亡之后的几十年中,王琦瑶先后又与阿二、康明逊、程先生、老克腊等男性产生情感纠葛,最后却在一次窃案中死于非命。王琦瑶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是体现了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还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作家通过对王琦瑶的命运书写,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作品对上海文化精神的提示,很多时候是通过对上海的洋场和市井的场景描绘,通过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富有文化意味的准确把握和精细描摹得以完成的。而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发掘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历史变迁之中揭示二者共与存亡的血肉关系,则是《长根歌》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琦瑶和程先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命运书写便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的这一特点。除了王琦瑶及与其相关的几位男性,作品中的其他几位女性如吴佩珍、蒋丽莉、严家师母等人物形象也都蕴含丰富,具个性特色。"王安忆细写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的纠葛关系,历数十年而不悔,竟有一种神秘的悲剧气息"。作品的叙述语言精练老到、从容不迫,议论精辟有力、富有智慧,体现出作者对世事的深透了解与颖悟。

第十四章 贾平凹

第十六章 张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