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与热点。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进入90年代以后,新写实小说形成不同于前貌的新的发展轨迹。池莉的《太阳出世》(1990)、《你是一条河》(1991),方方的《落日》(1990)、《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桃花灿烂》(1991)、《纸婚年》(1991),刘震云的《一地鸡毛》(1990),刘恒的《教育诗》(1991)、《苍河白日梦》(1993),叶兆言的《挽歌》(三篇,1991、1992)、《关于厕所》(1992)等小说就是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成果。可以看出,在90年代的文学格局中,新写实小说在其初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小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原则,而且在小说的文化探索和形而上精神上也比80年代小说有了新的超越。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这表明新写实小说已具有了更为开放的艺术视野和更多元的艺术手法,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当然,新写实小说也有致命的局限,比如他们在反对对生活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又因过分零乱、琐碎化的描写而显得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在追求生活表现的"原生态"和"零度情感"的同时,叙述的过于沉闷、单调也导致了小说灵动艺术魅力的丧失。这些也许正是新写实小说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日趋式微的一个主要原因。
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等中短篇小说及近期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和范小青的《百日阳光》等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都以其特殊的当下品格而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评论界称他们的创作是对新写实小说的全面超越,是"现实主义的大潮再起",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