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小说>>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邓友梅

     邓友梅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在悬崖上》为代表作,第二阶段是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代表作,第三阶段是以《那五》、《烟壶》为代表作。

    一、邓友梅的小说创作
    《在悬崖上》首次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作品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出三位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的波澜中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在犯年代强调抒写所谓集体主义的大我之情、一味贬斥小我的中国文坛是难得的好作品。
    《我们的军长》是邓友梅重登文坛后的第一篇作品,但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三突出"的阴影笼罩,在塑造老一辈革命家时,表现出艺术上的幼稚和粗糙。严格地说,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才是他复出后的一部较好作品,作者在塑造普通战士时表现出对个性描写的涝洒自如风度。这部小说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三个掉队的女文工团员的故事,作者恢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独特的个性化描写的才华。《追赶队伍的女兵》细腻地描写了三个不同女性的个性特征与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每一个女性的心理世界又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行动来加以渲染和表现的。倘使说俞洁和周忆严的形象个性魅力还不够鲜明的话,那么,高柿儿则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丰满形象。这篇作品标志首邓友梅艺术技巧的成熟。
    从《话说陶然亭》开始,邓友梅的创作进人了一个高峰期。他连续写下了一组市井风俗小说,引起文坛关注。如果说《话说陶然亭》、《双猫图》、《〈铁龙山〉一曲谢知青》和《寻访"画儿韩"》显示的还仅仅是作者对民俗风格的初浅探索的话,那么,从中篇系列的《那五》开始,他的北京民俗市井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臻于成熟的阶段。《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中篇的发表奠定了作者在新时期开"市井小说"风气之先的地位。这组中篇系列小说把历史画面与人物命运以及摇曳多姿的风俗画面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勾人魂魄的"清明上河图"式的画卷。
    《那五》描绘了一个清代落魄贵族弟子的生活遭际。小说从主人公那五的家世衰败写到这个人物游手好闲、寡廉鲜耻的浪荡一生以及这个废人荒唐的"遗少"生活,使人们看到了黑暗一隅中的肮脏和腐朽,从而看喟封建黑暗势力对人的戕害。小说在一连串的线型故事情节中展开了人物的命运描写,情节富有传奇性和戏剧性,人物兼有悲喜剧特征。更重要的是与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不可剥离的融合物是极为浓郁的风俗画描写。写八旗子弟的生活氛围、习俗,写热闹非凡的天桥场景,写卖古玩的讲究,甚至写人物的经历和气质都无不浸透着民俗人情的描绘。加上那纯正的北京俗语相佐,更显出了作品的魅力。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观念有很大改观,他不再仅仅注重人物命运的矛盾纠葛设计,而把更多的笔墨用于风俗图的氛围渲染,使之造成一种与人物命运相契合的人文环境。这种对于古朴的旧北京的人情习俗的描绘与钩沉,一方面散溢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一方面则给读者带来一种"异域情调"或"怀旧情绪"的阅读快感。当然,作者"寓教于乐"的意图也渗透其中了,那五近乎阿Q式的惰性伴随着他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不能不说是对一种国民劣根性的抨击,人们亦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找到种种哲理性的答案。
    《烟壶》是邓友梅风俗画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它围绕着烟壶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旧北京的风俗画面与人情世态,塑造了没落的清王朝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乌世保同样是八旗没落子弟,然而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那五式的废人,而是让他在寿明的传艺下,在寿明、聂小轩的民族气节熏陶下,重新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小说所传达的,除了作者一贯所关注的传统美德之外,还有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的情调。这部作品摒弃了他以前惯用的单线结构,而采用了复线交迭式的结构,竟在一个中篇之内刻画了四十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可谓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这部小说不仅融进了清贵族、八旗子弟、市井于民、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而且渗透费时代的氛围、历史的烟云,更浸润着旧北京的风俗民情。一个个活脱脱的人物跃动在充满着时代特色和民俗情趣的历史场景之中。然而,《烟壶》与作者其他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把一块没有生命的"化石"赋予有机的艺术生命,即作者把那些属于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范畴的东西,把风物志、地方击那些"死学问"
的东西,统统化为有艺术生命的文学材科,使其与人物的命运、历史的画面复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仅作者对各种烟壶的考证就使人叹为观止。然而这烟壶的考证是绝非孤立的,它不仅仅展示了民族工艺的精湛,而且与烟壶画艺人那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紧紧相连。可见作者绝不是将风俗画描写作为一种知识炫耀或一种艺术点缀,而是用心良苦的。民风民俗与众生相互为因果是其特色。小说虽然警力描写主人公乌世保的遭际和聂小轩等人高尚的民族气节,而且故事情节亦紧紧围绕首人物展开,但作者的视点总是通过风俗画这块滤色板来展开的。

    二、邓友梅的小说的艺术特征
    邓友梅的市井小说较多继承的是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艺术传统,其写入状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擅长以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颇为生动传神。其叙述语言亦具有浓郁部的"京味",同时又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而又朴实生动,舒缓明朗而又幽默谐趣。     然而,在这些具有风俗美的市井小说里亦不难看出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尚薄弱,使得作品时时显现出一方面对民族气节传统美德的礼赞,一方面又是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眷恋。

第十章 林斤谰

第十二章 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