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这样的数学内容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甚至有人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在“新数学”运动中,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这在“新数学”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无论对新数学运动如何评价,新数学运动提倡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现代化,对后来的数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数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计算机和计算器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计算机和计算器进入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对形式化计算的需要大大减少,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产生强大的支持。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思想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因素,任何制定数学课程目标的人都要考虑这三个因素。但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不同的人会有自己对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会导致产生不同特点和不同倾向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如,严格训导派认为教育目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技能,接受服从的训练,为适合劳动生活作好准备,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数学目标中占重要地位;人文主义取向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教学目的中重视数学知识、文化和价值传播,强调数学结构、概念层次的严密性,以达到传播数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目的;大众教育派则认为教育目标是使个人于社会环境中发挥潜能,个人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并得到解放,并引发或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数学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批判性数学思维,增强大众的民主意识和公民义务责任感,把个人培养成为自信的问题提出者和解决者,从而获得对数学社会建造的理解。 我们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目标,以及我国历年来数学课程目标时,就会看到课程的设计者考虑这三个因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可以从中了解数学课程的设计者对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