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的组合与编排的方式。根据一定的课程取向和目标所确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套可以在学校实施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和学习材料。这种组织的方式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以什么样的结构和次序将确定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关系到学生能否可以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能否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安排。 一、以数学知识系统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 以数学知识系统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是以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是从数学自身的特点出发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概念、定律、法则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往往要考虑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安排课程内容。 “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线编排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可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大部分是按照这样的体系进行编排的。小学数学内容按知识系统可以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如,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等。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是四个内容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教材的编排可以按这样几个组成部分来安排。每一个领域的内容形成一条教材呈现的线索,并将各领域的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 如遵循数概念的扩展顺序,有计划地将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安排在各个学习阶段。先安排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然后是小数和小数四则运算,分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负数和初步认识。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也都考虑其自身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同时,也适当考虑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数与形的结合,量与计量内容与数的认识和几何初步知识之间的关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