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理 →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主题: 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二、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并不能完全按学科知识体系展开,完全直线式地按学科知识体系安排课程内容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材的编排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方式,使一些概念和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分散地安排在不同年级,并且每个年级尽量包括不同领域的内容。

    比如整数认识这部分内容,根据我国计数的特点和习惯,一般采取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和多位数四个循环圈来安排,不同的阶段有各自的重点。20以内的数以初步认识数概念和熟练地掌握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为重点。100以内的数以认识数位、数的位值等概念和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为重点。后两个阶段以对大数目的认识和多位数的计算为重点。这样保证了学生认数范围的逐步扩大,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

    几何知识的编排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几何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构成几何形体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人们认识和研究几何知识都是先从面和体开始的,而研究面和体又离不开点和线,面的边缘就是线,而线是由点组成的。因此,点、线、面、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按照几何知识的逻辑顺序,应该是按点、线、面、体这样的次序来安排,使几何知识内容按照一维、二维、三维这样的顺序逐步扩展。目前教材内容基本是按这样的顺序安排的,体现了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来看,从直观的角度,对几何体更容易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教材在一年级就安排了平面图形和简单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然后,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较系统地学习几何初步知识。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他几个方面基本上都遵循了既体现数学本身知识系统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生学习特点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上,先安排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逐步加深加难,扩充知识内容。



本主题贴数3,分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