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理论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并通过什么形式与之发生联系。是班级的,小组的,还是个别的?是固定的,还是灵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如何规定和分配?等等。” 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至关重要。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效用,同时,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组织形式之中,才会形成不同特点的教学活动模式。所以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来看,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实践的需要以及教学思想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古代学校的个别教授到集体教学,最终产生了集体教学的最高形式-------班级授课;而班级授课出现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旨在否定班级授课或纠正班级授课缺陷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由于班级授课本身的优点,其它组织形式并未能完全取而代之,有些因不符合教学规律而很快消失,有些则在以后得到改进并成为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或补充形式。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根据师生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全班授课,二是班内小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指导;根据班额的多少可以分为: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下面对前三种形式的主要特点分别加以介绍。 (一)全班上课 全班上课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课程进度表向全班学生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以系统讲授为主,以其它方法为辅向学生呈现教材知识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但课堂上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教师对课要精心设计,考虑内容、时间、空间及人数等因素;教师可利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映。 无论采用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教师均可采用全班上课的形式。全班上课的效果如何,主要看教师是否了解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是否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自己提出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呈现了难度适合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是否连贯有序。 (二)班内小组合作教学 班内小组合作教学是把一个班暂时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提供学习材料,规定小组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由小组合作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班级授课形式。其特点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班级仍然保留;小组是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活动而组建,期限一般为几周或一个学期;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主要根据完成的学习任务划分,一般以2---6人为一组;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或活动能力上并不“同质”,一般把程度不同的几个人安排在一组,便于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扩大教育能量;小组活动结束时,都要进行讨论、总结,并向教师汇报;由教师设计并组织小组学习,并经常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和督促,随时解决小组中遇到的问题。 (三)班内个别教学 采用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利用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其特点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学习进度较慢或较快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学生学习的材料一般是由教法专家精选或专门编制的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辅导材料或教学参考书;学生的学习,由开始是完成较少为之规定的学习任务而逐步向完成根据自己的能力而确定的任务过渡并逐步带有独立钻研成分。 班内个别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是深远的。第一,它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它可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后进生不至于失去学习信心,优等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活动中受益;第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内小组合作教学和班内个别教学有它们独特的用途,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仍然是在全班上课基础上进行的,仍属于班级授课,是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在采用全班上课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就不必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或个别教学。尤其是个别教学,由于其“代价昂贵”,即需要花费比全班上课和班内小组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一般较少采用这种形式;但对于解决后进生或优等生问题,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可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