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3)
[上一页][返 回]


三.西昆体
  名词解释
  形成于北宋初期。
  学李商隐。多用典故,用笔细密,精于七律
  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晏殊、宋祁、宋庠

  1、西昆体形成的背景

  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为了粉饰太平,宋王朝有意提倡诗赋,并常在宫延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风气。这样,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

  ○西昆诗体流行的具体过程

○钱惟演画像

  宋太宗时,姚铉以一首《赏花钓鱼侍宴应制》赢得太宗的激赏,为时人所羡,所以这种诗在上层有相当的影响。到真宗时期,以杨亿(974—1021)、刘筠(971—1031)、钱惟演(977—1034)为首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这种诗风进一步流行起来。
  正如当时人所记载: “咸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公与之鼎立,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宋诗纪事》引《丹阳集》)大中祥符二年(1009),杨亿把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这种被称为“西昆体”的诗风进一步在社会中盛行,如《六一诗话》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

  ○西昆派学李商隐诗的理由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在宋初也有人效仿。但由于西昆派诗人大多身为高级官僚,以文学为显示才学与身份的手段,在唱酬应和时往往写一些深婉绮丽、多用典故的诗篇,因此在表面特征上很容易向李商隐诗的方向靠拢。
  西昆诗人崇高精丽繁缛诗风,追求用典的贴切,属对的工巧,音节的和婉,以师法李商隐为主,兼学唐彦谦。李商隐和唐彦谦都是学习杜甫而有成就的晚唐诗人,但西昆派却迥避老杜的沉郁博大,而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采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这不但反映了他们创作思想的实质,而且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2、西昆派名称之由来

○昆仑秘境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杨亿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记载昆仑山之西有玉山册府的典故,给诗集命名。
  杨亿(96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福建浦城)人,早有文名,特别为太宗、真宗所赏识。《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他们是在修书和写作制诰的余暇,从“遗编”和“前作”里摭拾“芳润”,以作诗为消遣的。

  ○史料记载

  杨亿在序中说:“余景德(真宗年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惟演)、秘阁刘君子仪(筠),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为唱和,互相切靡。”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田况《儒林公议》更明载:“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效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丽。亿复编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体。”

  ○代表作

  ○《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汉武》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桑田欲看他年变,匏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3、西昆诗体评价

  西昆派诗人或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如《始皇》、《汉武》、《宣曲》等;或咏男女爱情如《代意》、《无题》等;或咏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咏物如《梨》、《泪》、《柳絮》等等。他们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际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都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如《泪》诗。
  但平心而论,西昆诗人对晚唐五代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在那一段时期中,习白体者每有俚俗滑易之弊,而西昆体较之有精致含蓄之长;习姚、贾体者每有细碎小巧之弊,而西昆体较之有丰赡开阔之优。而且,西昆诗人的作品也并不如一般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内容空泛的,如刘筠、杨亿等七名馆臣以《汉武》为题的唱酬诗,即是针对真宗妄信符瑞、东封泰山之事,而以汉武故事借古讽今。

  ○北宋诗文革新派抵制西昆体的主要原因

  在下一阶段,西昆体遭主张诗文变革的人们的集中攻击,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则西昆体确有很大的弊病,而这种诗体出于朝廷馆阁诗人之手,在社会中的影响又特别大,所以主张变革文风的人首先要对付它。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这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相容;西昆体有明显的娱乐倾向,这和道统文学观的日渐强化相抵触。
  总之,处于北宋初期六十年最后阶段的西昆体,作家众多,影响广泛,欧阳修《六一诗话》云:“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他又在与友人书中说:“杨、刘风采,耸动天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引欧阳修语)。其造成的典丽雕琢之风,几乎被后人当作整个宋初时代的流行诗风,因而,其产生的流弊成为随后而来的诗文革新运动斥责的主要对象,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史料记载

  刘攽《中山诗话》曾载有如下一则轶事:“祥符、天僖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闻者欢笑。”这些艺人指摘昆体的弊端是尖锐的。

  ◎更多了解○关于《西昆酬唱集》○评西昆诗人

 

 

[上一页][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