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3) |
---|
三.西昆体 1、西昆体形成的背景 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为了粉饰太平,宋王朝有意提倡诗赋,并常在宫延赏花钓鱼,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风气。这样,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 ○西昆诗体流行的具体过程
宋太宗时,姚铉以一首《赏花钓鱼侍宴应制》赢得太宗的激赏,为时人所羡,所以这种诗在上层有相当的影响。到真宗时期,以杨亿(974—1021)、刘筠(971—1031)、钱惟演(977—1034)为首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这种诗风进一步流行起来。 ○西昆派学李商隐诗的理由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在宋初也有人效仿。但由于西昆派诗人大多身为高级官僚,以文学为显示才学与身份的手段,在唱酬应和时往往写一些深婉绮丽、多用典故的诗篇,因此在表面特征上很容易向李商隐诗的方向靠拢。 2、西昆派名称之由来
西昆派以杨亿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杨亿根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记载昆仑山之西有玉山册府的典故,给诗集命名。 ○史料记载 杨亿在序中说:“余景德(真宗年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时今紫微钱君希圣(惟演)、秘阁刘君子仪(筠),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为唱和,互相切靡。” ○代表作 ○《泪》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汉武》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桑田欲看他年变,匏子先成此日歌。 3、西昆诗体评价 西昆派诗人或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如《始皇》、《汉武》、《宣曲》等;或咏男女爱情如《代意》、《无题》等;或咏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咏物如《梨》、《泪》、《柳絮》等等。他们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际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都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如《泪》诗。 ○北宋诗文革新派抵制西昆体的主要原因 在下一阶段,西昆体遭主张诗文变革的人们的集中攻击,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则西昆体确有很大的弊病,而这种诗体出于朝廷馆阁诗人之手,在社会中的影响又特别大,所以主张变革文风的人首先要对付它。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这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相容;西昆体有明显的娱乐倾向,这和道统文学观的日渐强化相抵触。 ○史料记载 刘攽《中山诗话》曾载有如下一则轶事:“祥符、天僖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闻者欢笑。”这些艺人指摘昆体的弊端是尖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