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2) |
---|
二.晚唐体 1、晚唐体诗派述评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其中除了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的生活原本很冷落,又需要显示“不事王侯”的清高,所以写这种诗也就颇为自得。 贾岛一派诗歌的特长,在于对所描绘对象的细致体察和新颖巧妙的语言表现,北宋初这一派诗人也在这一点上煞费苦心。如魏野的《冬日书事》中“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不但对仗精整,“浓”、“涩”两处“诗眼”的表现力也确实很强;他的《书逸人俞太中屋壁》中“洗砚鱼吞墨”之句,是常人注意不到的景象,极小巧之妙。九僧之一惠崇的《池上鹭分赋得明字》中“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两句,据说他曾“默绕池径,驰心杳冥以搜之”(见僧文莹《湘山野录》)。这两句写鹭鸟的活动,一动一静,互相映衬;后一句写出在一片灰暗的烟霭中呈现白鹭的一点亮色,给人以醒目之感,难怪惠崇对此很自负。 2、重点诗人:林逋
○生平简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恬淡好古,自甘贫困,终生不求仕进。隐居西湖之孤山,以养鹤种梅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卒,赐谥和靖先生。以诗著名,多写自然风景与隐逸情趣,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林逋 诗歌创作概况
林逋诗多词少,今日流传下来的诗有300多收,词仅存三首。内容多为写隐居生活和西湖风景。 ○代表作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3、“晚唐体”的评价 晚唐体大致起于太宗时,至真宗朝形成风气。他们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但并不忽视炼字炼句。由于苦吟,所以常有沁人心脾的佳句,而且往往在两联对句上见出功夫。但他们生活积累不足,意境较狭,往往沉溺于用小巧细碎的笔法来描摹景物,或者发抒清苦幽僻的个人性情,变化不多,波澜很少,所以等到西昆体勃兴后,这一派的势力便相形见绌了。 ○晚唐体的三点毛病 一是意象单调。《六一诗话》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个叫许洞的进士和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之类字眼,“于是诸僧皆搁笔”,由此可见他们生活情趣的偏狭。 二是形式呆板。他们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为多,且大都把功夫用在对仗的中间二联上,句式大体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而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格外加以琢磨。 三是诗中表现情感单一。大致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所以色彩比较单一。
|
---|